|
|
 |
呼和浩特概況 |
|
|

|
經濟資源 |
|
|

|
特色經濟 |
|
|

|
文化生活 |
|
|

|
交通指南 |
|
|

|
文物古跡 |
|
|

|
旅游景點 |
|
|
|
|
|
|
化學工業
有以酸鹼電石為代表的基礎化工,以原油加工為代表的石油化工,以輪胎為代表的橡膠製品和醫藥化工。有化工企業45家,正在建設中的石化小區、自治區最大的年産200萬噸成品油的煉油廠現已投産,年産52萬噸尿素的化肥廠已成為自治區最大的石化産業基地。産業主要有化工原料、化肥、農藥、 橡膠、塑料、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主要企業有煉油廠、化肥廠、橡膠廠、合成洗滌劑廠等。主要産品有:燒鹼、鹽酸、漂粉精、不飽和聚脂樹脂、酚醛塑粉等化工原料,化肥、殺蟲劑等農藥,汽車輪胎、農用膠管、三角帶、膠鞋、旅游鞋等橡膠産品,洗衣粉、洗凈劑、農用塑料和各種塑料製品等。
石油化學工業是以石油、天然氣等為原料進行化學加工的有機化工部門。呼和浩特的石油化學工業是伴隨着自治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特別是二連盆地、科爾沁草原、鄂爾多斯高原等地石油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工業部門。
呼和浩特的石油化學工業,目前主要有呼和浩特煉油廠和內蒙古化肥廠兩大企業。呼和浩特煉油廠和內蒙古化肥廠是國家“八五”和“九五”計劃重點建設工程。
呼和浩特煉油廠全稱為華北石油管理局呼和浩特煉油廠,簡稱呼煉廠。呼煉廠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處,廠址選擇經過充分科學論證,地理位置優越,
廠區水、電、 交通、通訊便利,遠離市區,不污染環境,不佔用耕地。以廠區為中心,半徑600公里範圍內無同類企業。該廠面對着巨大的區內外油品市場。 呼煉廠1988年籌建,1992年9月29日竣工並投入試生産,一舉獲得成功, 從而結束了呼和浩特沒有石油煉製工業的歷史。一期工程主要包括生産裝置、油品儲運、輔助生産、廠內工程、廠外系統、生活區建設等方面,有生産車間17個、職工2700多人。年加工原油能力100萬噸/年,可生産汽油、柴油、液化氣、瀝青、漆油産品,共5 大類10個品種。隨着二連油田和科爾沁油田的發展以及集通鐵路的建成,對呼煉廠的原油加工能力和産品質量檔次提出了新的要求。“九五”計劃期間,根據國務院、自治區、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指示,呼煉廠將從100萬噸煉油能力擴建到180萬~250萬噸/年減壓渣油,共12大類23個品種。呼煉廠將逐步成為內蒙古支柱産業之一。
隨着二連油田的開發和呼和浩特煉油廠的興建,1988年,國家計委批准了在內蒙古自治區新建一座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的化肥廠,即內蒙古化肥廠。經自治區計委和石油化工廳組織選址論證,決定化肥廠與煉不油廠毗鄰而建,化肥廠原料為呼煉廠生産的減壓渣油。內蒙古化肥廠與呼煉廠統一規劃為完整的工業區,形成呼和浩特南化工工業區。內蒙古化肥廠的建成投産,將解決化肥嚴重缺口,對提高全區8000萬畝耕地施肥水平,提高糧食單産,促進全區農牧業發展意義重大。
呼和浩特的石油化學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將為改變呼和浩特的産業結構,促進工農業和第三産業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個民族擁有國際一流的品牌,就擁有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巨大資産,就擁有支撐民族自信心的消費文化。如今,面對越來越大的國際和國內的市場競爭,面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全市實施名牌戰略。這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從新形勢、新背景和市場經濟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身優勢,進而調整經濟戰略的歷史性抉擇。實施名牌戰略以來,一大批名牌産品在草原青城脫穎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