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滋養 越用越靈——上海寶山智能機器人掀起産業升級浪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3 10:02:5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雙向滋養 越用越靈——上海寶山智能機器人掀起産業升級浪潮

字體:

  當智能製造疊加信息傳感、場景應用、市場檢驗……“機器人”在當下有了更具象、多元的定義和呈現。

  11月21日,上海寶山吸引眾多智能製造“高手”齊聚一堂,有善打拳、能號脈的具身機器人,有會書法、做質檢的靈巧手和機械臂,還有疊加機器人的成像系統和構建機器人的關鍵組件……上海寶山智能機器人産業大會舉辦兩年來,已成為智能製造俱樂部和競技場。

  “為市場應用而來”“為基礎功能&&而來”“為産學研生態而來”“為國際市場開拓而來”……智能機器人産業已經從單一産品研製、技術開發,邁向體系構建、生態營造,科技創新掀起産業升級的浪潮。

  大會舉辦地原本是集裝箱老堆場,過去集裝箱卡車忙碌穿梭其中,如今機器人、機器狗游走在就地取材、用集裝箱打造的創意園區中,這樣的巨變發生在寶山這一傳統製造業基地,更有吐故納新的意味,格外令人驚喜,也讓企業看到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同頻共振、發展模式與産業生態巨變帶來的無限生機。

  “智造森林”涵養“製造重鎮”

  在寶山區蕰藻浜畔,一座由500個集裝箱堆疊而成的“鋼鐵森林”以顛覆性的姿態重構了城市空間,集裝箱老堆場變身成創意園區,名為“智慧灣”,正如其名,智慧灣迎來了一批“聰明”的新朋友。

  2025上海寶山智能機器人産業大會在這裡舉行。展區一側,宇樹科技的兩個機器人拉開拳擊對決、新松機械臂揮毫潑墨、機器人“老中醫”把脈問診、機器狗現場巡邏;另一側,巨蟹的“關節”、意優科技的“骨骼”到坤維科技的“觸覺”傳感器,帶觀眾“洞觀”智能機器人“多才多藝”背後的産業全鏈條支撐。

 2025上海寶山智能機器人産業大會上,宇樹科技的兩款人形機器人在現場拳擊對決,吸引眾多目光。新華社發(受訪單位供圖)

  智能機器人産業的熱浪驅散了初冬的微寒,也讓寶山的産業創新升級再添亮色。

  位於寶山的上海機器人産業園早在十多年前就瞄準了機器人産業賽道,從吸引國際機器人企業巨頭落戶,到培養本土初創企業成長,再到構建産業鏈開拓國際市場,其形成的強磁力吸引了國內外優質智能製造企業紛至沓來,産業規模實現了快速躍升。

  寶山區委副書記、區長鄧小冬介紹,近年來,寶山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産業發展勢頭強勁,集聚了近300家上下游企業,規上工業總産值佔到了全區四分之一。寶山機器人及高端裝備産業被納入全市首批“市區協同”千億級産業集群,上海電氣高端智能裝備基地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加速落地。

  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讓寶山機器人産業實現爆發式增長。富聯三路北側,一座明黃色的廠房格外亮眼。這是上海發那科智能工廠(三期),是全球四大機器人巨頭之一發那科公司繼日本之外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生産基地,堪稱機器人界的“超級智能工廠”。

  今年11月,又一全球機器人頭部企業落子寶山。“從簽約到投産,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新落戶的上海共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陸亦峰&&。該公司是全球機器人巨頭之一安川電機在寶山投資設立的新企業。

  頭部企業選擇寶山的理由是面向市場、面向未來:這裡有密集的製造業場景,能讓工業機器人快速落地測試、迭代升級。依託寶山及周邊的汽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企業,發那科的工業機器人不僅滿足本地需求,還通過上海港發往全球。

  如果説龍頭企業是“大樹”,那細分領域的中小企業就是滋養生態的“灌木叢”。藍梭電子攻克深水連接器技術,保障萬米深海信號傳輸;費勉儀器研發出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打破國外晶圓檢測技術壟斷;視比特機器人憑藉3D偏折成像+AI技術,實現汽車漆面檢測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全球三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在中國,中國三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在上海,上海三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在寶山。”這句在機器人産業圈流傳甚廣的話,勾勒出寶山區在工業機器人製造領域的堅實底座。

  “十多年瞄準目標堅定不移紮實推進,同時緊抓科技革命帶來的市場先機,這就是寶山區産業耕耘的戰略定力和敏捷突破。”顧村鎮黨委副書記張仲麟説。依託紮實的工業基礎,寶山沒有盲目跟風,而是精準鎖定産業機器人賽道,在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中找到了獨特優勢,以“智造森林”涵養“製造重鎮”,實現了從“蓄勢”到“躍升”的質變。

  “擔重任、當尖兵,就要在揚長補短中積蓄優勢。”寶山區委書記李晨昊&&,“要立足産業化優勢,通過精準投入和超常規舉措,補齊原始創新短板,全力提升科創能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創新鏈“耦合”産業鏈

  在寶山,産業集聚不是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簡單扎堆,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態聚變”。快倉智能的“回家”故事,是這種生態魅力的最佳印證。

  這家從寶山起步、此前將製造環節布局在外地的企業,今年決定將全球生産製造業務整體遷回上海機器人産業園。“最初我們確實有所顧慮,擔心工廠回遷是否會帶來額外成本。”快倉智能政府公共關係總監孫迪坦言。然而,園區提供的全方位服務很快打消了他們的疑慮——不僅協助招募本地裝配工人,生活配套服務也及時跟進響應。“更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們的‘鄰居’就是合作夥伴。”

  “得知多家與快倉産業鏈相關的生態企業也將陸續入駐園區,我們感到非常振奮!”孫迪&&。由於快倉的智能移動機器人對核心部件的協同研發測試要求極高,過去跨地域協作效率難免受限。“未來大家成了‘鄰居’,研發人員就能當面溝通、解決問題,這種效率提升與協同創新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快倉智能成功斬獲海外企業數億元級訂單,實現了從初創企業到行業引領者的跨越。在園區內,“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協同模式,不僅貫通了産業鏈的“小循環”,更助推企業融入應用場景的“中循環”,乃至全國與全球産業的“大循環”。

  從出産品到強功能,這是寶山進一步深入推進智能機器人産業發展的積極探索。本次智能機器人産業大會上,寶山區正式發布具身智能數據採集中心與上海中小企業集成製造賦能中心。這兩個中心,一個瞄準“數據饑渴”,一個破解“樣機難産”,直指創新鏈上的核心堵點。

  “出圖紙後需要寄到江蘇太倉打樣,三天后才能拿到零件,研發周期被拖得很長。”這曾是不少科創企業共同的“痛點”。寶山區沒有坐等市場自發形成供給,而是主動作為,聯合區內星合機電等機床企業,將原本用於客戶試用的高端機床設備“共享”出來,精準服務中小企業創新需求。

  “現在園區裏,幾個小時就能拿到打樣零件,研發效率至少提升3倍。”據寶山區經濟委員會介紹,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舉措”,卻像給産業裝上了“加速器”,極大地縮短了創新時間、降低了經濟成本。

  具身智能數據採集中心則致力於成為機器人的“數據糧倉”。針對企業“缺數據、難迭代”的問題,具身智能數據採集中心可以整合真實場景素材與模擬數據,為人形機器人企業提供“數據糧倉”,“就像給機器人‘喂飯’,有了數據,它們才能更快‘學會幹活’”。

  “勇當科創尖兵,要以協同創新打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産業轉化全鏈條。”李晨昊説。這兩個中心的建設,正是對這一要求的有力響應。它們與園區內已有的龍頭企業、不斷完善的産業鏈條共同構成“創新-産業”融合閉環,讓寶山的機器人産業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的躍升。

  從“企業主體”到“企業主導”

  要論智能機器人的“出圈”實力,宇樹科技上春晚的“翠花”機器人可謂首屈一指。作為上海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又回到了上海。

  寶山區、上海大學和宇樹科技共建上海寶山上大通用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落戶寶山區南大智慧城,由王興興擔任研究院院長。他説:“宇樹科技將推動與研究院深度對接,共建共享科研實驗室,共同引育頂尖人才,聯合開發場景解決方案,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為智能機器人産業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企業和地方政府、高校共同構建創新孵化&&,並由企業發揮“主導”作用,這讓科研成果進入産業、進入市場的效率進一步加快。

  對於科技型企業,尤其是前沿領域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最大的瓶頸被稱作“死亡之谷”——從技術研發到産品商業化過程中最艱難的階段。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寶山拿出了敢為人先的勇氣,創新推出“先投後股”政策。

  簡單説,就是政府先以財政資金支持科研項目,待企業孵化成功、市場化融資後,再將前期投入按約定轉化為股權,退出後資金繼續滾動支持新項目。這一模式極大地緩解了初創團隊“既缺錢,又怕失去控制權”的焦慮。與此同時,總規模10億元的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産業基金已正式啟動,重點投向核心零部件和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為企業的成長壯大提供持續的資本助力。

  除了完善“資金鏈”,寶山區還推出“人才伴飛計劃”為青年研發者提供30天免費住宿和創業幫扶,解決“最初一公里”的落腳問題;升級版的“科創30條”和“人才新政25條”,則針對高層次人才、技術骨幹提供了覆蓋安家、科研、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精準支持,讓人才“住得起、留得下、能出彩”。

  面向未來,寶山區早已在科創布局上謀篇落墨,進一步強化“北轉型”動能,深化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

  在創新端,推動上海大學通用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機構與龍頭企業協同攻關;在場景端,開放製造、文旅、治理等多領域“高含金量”場景,為技術迭代提供實戰環境;在空間上,構建南大“人形機器人創新港”—上海機器人産業園—寶山高新區“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實現研發、産業與應用的功能互補、聯動發展……

  從基礎研發、生産製造到應用開發、市場驗證,智能製造的突破與探索,鏈結當下與未來。今天的政策賦能企業成長,帶動産業升級;明天的&&吸引要素匯聚,反哺生態進化,“雙向滋養”讓寶山科創之路紮實有力、未來可期。(記者 王永前 賈遠琨 周心怡)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