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多年前,京張鐵路動工時,西方報紙曾發文譏諷:“中國造此路之工程師尚未誕生!”詹天佑等工程技術人員頂着壓力迎難而上,創造性地設計出了“人”字形折返線。
“人”字形鐵路線解決了什麼難題?如今,“人”字為何又變成了“大”字?我國的鐵路事業取得了怎樣的發展?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即將召開之際,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1905年,西方列強對中國華北路權的爭奪日趨激烈,積貧積弱的清政府決定,由自己籌款、設計、建造一條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西方報紙發文譏諷:“中國造此路之工程師尚未誕生!”
當時,詹天佑臨危受命,擔任京張鐵路局會辦兼總工程師。他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鐵路,通過延長距離,順利解決了關溝段坡度大、修路難的問題。1909年9月,京張鐵路全線完工,時速35公里,改變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歷史。
長城腳下,青山環抱中的青龍橋車站,始建於1908年。它曾因“人”字形鐵路而聞名。如今,京張高鐵在其下方穿越“人”字而過,讓“人”字變成“大”字,成就了百年京張的立體交匯,也寓意着中國鐵路跨越百年的“大”飛躍。
京張高鐵全程174公里,是我國首條採用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能化高速鐵路,實現了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車站自動發車、到站精準自動對標停車等“黑科技”,開啟了中國智能鐵路新時代。
時光奔騰向前,發展一日千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鐵發展進入快車道,年均投産3500公里,成功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鐵路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先進高鐵技術體系。
我國高鐵的成功實踐,在世界範圍內産生積極影響,有力推動了我國鐵路標準走出去。目前,我國與俄羅斯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標準化互認合作協議,顯著提升了我國鐵路標準的影響力。車輪飛馳,不覺經年。以高鐵為代表的“國家名片”,讓世界不斷感受中國發展的強勁脈搏。
監製: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製片人: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王志斌
編導:彭卓、甄曉博
記者:劉春暉、楊志剛、甄曉博、陶冶、彭卓、李俞輝、王普、丁靜、賀書琛、曾維、朱宇琪(實習)
包裝:夏勇
海報:朱宇琪(實習)、呂涵瀟(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