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搭載7名乘客穿越卡門線,體驗約4分鐘失重體驗……記者從11月22日在京開幕的第四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了解到我國太空旅游的最新進展。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隨着産業鏈條不斷完善、核心技術持續突破,我國商業航天已邁入穩步快跑的發展新階段,曾經遙不可及的“太空旅游”正加速走進現實。
記者在第四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同期舉行的“航天新技術、新成果展”上看到,我國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可重復使用飛行器力鴻二號的模型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中科宇航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力鴻二號將採用“箭船分離”的方式將乘客送上太空:飛到既定高度之後,載人艙與火箭分離,繼續飛越100公里的卡門線,開始約4分鐘的失重段,之後返回地面,以傘降的方式着陸,火箭也將垂直着陸回收。“我們的目標是讓力鴻二號可重復使用超30次,這樣就能把飛行成本降下來,讓更多的人體驗太空旅游。”
我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讓太空旅游漸行漸近。業界普遍認為,以可復用火箭為代表的核心技術突破是商業航天提速的關鍵支撐。據統計,2025年底至2026年初,我國可復用火箭技術將進入密集首飛期,包括藍箭航天“朱雀三號”、中科宇航“力箭二號”、星際榮耀“雙曲線三號”和星河動力“智神星一號”在內的多款可復用火箭將迎來首飛。
不僅火箭研製加速突破,衛星應用也在不斷拓展。此次展會上,微納星空等衛星企業也帶來了最新的研發成果。微納星空品牌總監劉曉光介紹,即將發射的“全天候衛士”MN200S-2(01B)星是公司自主研製的商業X波段相控陣雷達成像領域的技術標杆型衛星,可廣泛應用於應急救災、海洋維權、國土安全、生態監測、智慧城市建設等場景,並可實現多星高密度堆疊發射,為後續衛星規模化組網編隊提供關鍵技術驗證與工程實踐依據。“隨着國家低軌衛星互聯網的能力建設牽引,微納星空已經開啟批量化、低成本的衛星製造。”
業界認為,目前我國已形成覆蓋火箭研製、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應用的完整商業航天産業鏈,産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在北京,“南箭北星”的産業格局已顯露雛形:亦莊新城正在打造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産基地——火箭大街,海淀區作為“北星”的核心承載區,已集聚涵蓋商業衛星製造、測運控、運營及數據應用的近200家相關企業。“在此基礎上,海淀正全力推進衛星小鎮‘兩區一&&’的建設:先導區目前已有40余家商業航天企業聚集;緊鄰航天城的衛星小鎮核心區54萬平方米空間預計2026年6月竣備,將重點引入衛星上下游企業;同時,衛星小鎮擬建公共服務&&,提供衛星整星及組部件的力學、熱真空、抗輻射等多種測試服務。”衛星小鎮核心區對接人段葉葉介紹。
“我國發展商業航天的優勢是人多、力量大、競爭強,技術和産品能夠快速迭代,緊跟國際趨勢。”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張永合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但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和人才大多集中在製造領域,“還需要更多能創造任務的人,有非常前沿的想法,有改變當前航天模式的顛覆性路徑。”
張永合認為,商業航天關鍵是要創造需求,“比如太空旅游就是商業航天創造的需求,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旅游延伸到太空中去,在産業上就屬於增量。”未來,低空經濟、空間互聯網等也將打開想象空間。“有了堅實的技術底座,新的産業形態就會自然而然生長出來。”
不過,業內專家也指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仍面臨體制機制創新不足、部分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等挑戰。從政策層面來看,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商業航天的支持力度,相關扶持政策和行業規範正在逐步完善,旨在優化市場環境、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支持,為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生態,推動太空旅游等新業態逐步走向成熟。
業內普遍認為,商業航天已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增長點。從運載火箭重復使用技術突破到衛星應用場景拓展,隨着技術持續成熟、産業鏈不斷完善和政策環境優化,未來“上太空”有望從專業探索逐步走向大眾體驗,中國商業航天也將在全球太空經濟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記者 吳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