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我國正式發布了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在6G通信、智能駕駛等領域前景廣闊。 記者 毛思倩 攝
從技術驗證、場景適配到生態構建,近期,産業端上市公司紛紛圍繞6G技術搶先布局。業內認為,雖然6G技術前景廣闊,但目前尚處在從技術研發向商業化過渡的關鍵階段。
技術創新加速演進
近年來,我國緊扣6G産業發展需求,明確其戰略定位,積極開展各類技術驗證與測試。
在11月13日至14日舉行的2025年6G發展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張雲明&&:“今年是6G標準化研究全面啟動之年,6G發展正處於技術創新加速演進、産業方向愈發清晰的關鍵階段。”他透露,我國正體系化推動6G系統設計、網絡架構和關鍵技術等創新研究,廣泛開展6G技術徵集,並已形成超300項6G關鍵技術儲備。
聚焦6G産業發展定調戰略方向,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産業”。
從技術和應用來看,5G産業鏈以地面網絡為核心,主要圍繞地面基站、核心網設備、地面終端等環節展開,而6G産業鏈則打破了地面局限,新增衛星製造、衛星運營、星地融合設備等環節,形成了“空-天-地-海”全域覆蓋的完整鏈條。
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孫韶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技術方面,6G網絡將與數字、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支撐網絡與服務的升級拓展;應用方面,6G網絡將為人、物、環境以及虛擬空間提供智能極致互聯的豐富服務,形成星地融合統一架構實現全域覆蓋、以用戶為中心的智治網絡,服務萬物智聯。”
上市公司紛紛搶先卡位
“‘十五五’期間將是6G技術儲備向標準轉化、進行標準研究與制定、開展技術試驗與産業布局、推動應用挖掘的關鍵階段。預計6G將於2030年商用,並逐漸帶動相關技術、産業與應用的快速發展,形成超越連接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孫韶輝説。
隨着6G第一階段技術試驗圓滿收官,産業鏈各環節的上市公司紛紛搶先卡位,圍繞系統設備、衛星互聯網、射頻芯片、光通信等加大研發與合作力度,形成了多點突破、協同推進的態勢。
近日,中國移動&&,公司牽頭的6G國際標準立項數居全球運營商前列,發射了全球首顆6G架構驗證星,並擔任3GPP全球首個6G場景和需求標準項目、無線接入網首個6G標準項目的牽頭報告人,已申請6G專利1200余項,構建了業界領先的6G通感算智融合試驗裝置。
中興通訊前不久在互動&&上宣稱,公司在6G技術領域持續投入,從標準、芯片、算法和架構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性布局,持續推進AI、空天地一體、空間技術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深耕和創新突破。另外,公司已連續三年在IMT2030(6G)推進組進行測試,總體測試質量保持第一陣營,確保在6G首個3GPP標準版本凍結後第一時間推出遵循國際標準的先進6G産品和解決方案。
盛路通信説,公司在6G技術領域已取得階段性研發成果,涵蓋Ku/Ka波段有源相控陣天線、可重構超表面陣列天線以及毫米波雷達等方向。目前,相關6G業務處於産業化探索階段。
崇達技術透露,公司緊跟客戶需求,積極布局6G相關技術研究,且部分産品已處於樣品階段。
本川智能也&&,基於傳統産品和技術優勢,公司已在5G、6G等應用領域與部分頭部通訊設備廠商開展長期技術交流與合作,並通過産學研等方式在6G通訊用高端PCB印製電路板的研究、設計以及材料加工工藝等方面展開前瞻性布局。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稱,6G將與AI技術深度融合,未來有望在雲側、端側孕育多種應用場景,建議關注運營商在雲智算、6G産業鏈的進展以及國産算力相關板塊。
商業化落地仍需跨越多重門檻
業內認為,雖然前景廣闊,但6G産業目前處於從技術研發向商業化籌備過渡的關鍵階段,其技術複雜度、融合深度遠超5G,在核心硬體、網絡架構、生態配套等多個環節仍存在諸多瓶頸。
在孫韶輝看來,當下6G發展正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既包含技術標準層面的分化隱患,也涉及新型應用與新型基站相關的研究短板。他認為,全球5G産業發展不均衡,導致全球各地區/國家對6G的訴求並不相同。6G標準需要在創新變革與産業規模之間做出妥協,存在6G技術標準分化的風險,這為6G標準研究與制定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
此外,我國6G新型應用研究和新型基站研究還需加強。孫韶輝説,6G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技術本身,還需掌握6G新型應用、新型業態的發展規律,構建在6G新應用、新業態商業閉環中的獨特優勢,為6G商業化提前布局。同時,在6G通感智算融合的大趨勢下,6G的連接功能將弱化,基站需要提供更為豐富的算力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從而需要支持更為通用的處理資源,6G新型基站研究有待開展和加強。
業內人士稱,6G網絡將融合地面、衛星、無人機等多種接入方式,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但將這三種差異巨大的網絡無縫融合,技術複雜度和成本很高。而太赫茲通信、通感一體化等6G潛在的關鍵技術,目前大多處於早期研究階段,仍有大量難題待攻克。(記者 李保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