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文化觀察丨傳統文化的“新表達”讓山西觸手可及-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1 15:17:4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文化觀察丨傳統文化的“新表達”讓山西觸手可及

字體:

  新華網太原11月1日電(王夢佳)身着中國傳統服飾的身影,出現在古跡旁、城市街角與鄉野間,成為流動的風景;陳醋與美式咖啡碰撞,迸發出新奇口感;戴上VR眼鏡,在博物館身臨其境觸摸古時風華……傳統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年輕姿態融入大眾日常。它們不再只是書本裏的符號,而是通過創新表達跨越時空,攜審美、溫度與底蘊,與年輕人深度對話,激起廣泛迴響與共鳴。

 國潮熱之下,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晉祠博物館的講解員化身彩塑侍女,講述晉祠的歷史文化。(晉祠博物館供圖)

  國慶中秋假期,晉祠博物館的講解員身着宋代服飾,化身彩塑侍女,講述晉祠的歷史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圍觀。

  “這種講解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單向輸出,使文物變得可親可感。”天津游客李彤“打卡”晉祠博物館,手持時下在社交媒體走紅的“悟空變化的小廟”玩具、“難老”牌匾、“比耶龍”冰箱貼,與水鏡&、盤龍木雕等合影。

  “解讀晉妙 晉享盛世”直播中,講解員帶着網友“雲游”晉祠。為期八天的“月滿山河 盛世華誕”系列活動,令游客線上、線下同步觸摸晉祠韻味。據晉祠博物館副館長邱萍介紹,近年來,晉祠博物館通過互動展覽、文創開發、研學活動等方式,正從歷史的“保管員”轉變為文化的“翻譯官”和“傳播者”,讓千年文化遺産以更親切的方式走進公眾心裏。

  在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晉侯鳥尊與明代金錠文物巧妙結合,“睡個午覺”系列盲盒讓文物在睡袋中“午休”的創意,令人會心一笑。“網上都説山西人愛午睡,於是我們就研發出了這款文創産品。”山西博物院院屬晉觀公司副總經理呂婧解釋道。

  此前,一家餐飲企業玩起“跨界”,推出“不走尋常路”的飲品——陳醋氣泡美式咖啡。當陳醋的醇厚酸香碰撞咖啡的清爽微苦,加入氣泡的跳躍,矛盾感與新鮮感在人們的唇齒間瞬間迸發。不少網友帶着好奇心品嘗了這杯在社交媒體&&掀起話題的飲品,並分享説,“它能讓人先喝開胃了,就着餃子吃正好。”“山西的靈魂進咖啡了。”

  第七屆山西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游客體驗榫卯積木拼搭。(資料圖)新華網 王夢佳 攝

  榫卯結構化作可拼裝的積木,老匠人的智慧和手藝以“潮玩”的姿態躍然掌心;鳥尊香牌將古香方的香氣帶入今日生活;一場《又見平遙》演繹出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從文創消費到博物館“打卡”,從故事的創新演繹到非遺技藝的創意煥新,國潮熱之下,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産生越來越深刻的交融;年輕人不再是旁觀者,以自己的視角發現、解讀並熱愛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了不起的一面。

  “我們在産品開發中,讓文化以更親切的方式融入到衣食住行。”據山西西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漫介紹,門店客群反饋和線上消費數據統計顯示,療愈經濟、場景體驗、節氣文化以及跨産業嫁接的模式,受到新一代消費者的喜愛。

 多維交融下,探索傳統文化新表達

  有媒體人觀察稱,傳統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它在與時代的交融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毗鄰太原南站的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依託徐顯秀墓原址而建,開館不到兩年,就成為年輕游客到太原後的首選“打卡地”。秋日微雨,不少游客手提行李箱來到這裡,看“有趣的”歷史——立於墓葬遺址之上,透過玻璃可見墓道、過洞、甬道,更能借數字技術“走入”壁畫,感受“人在畫中游”的奇妙體驗。

  游客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參觀。新華網 王夢佳 攝

  該博物館統計的游客畫像顯示,館內70%的游客是青年群體。“我們深度融合科技與藝術,主打‘沉浸式參觀、體感式瀏覽’,利用VR、裸眼3D、環幕動畫等前沿數媒科技手段,展示歷史上北齊晉陽作為‘國際大都會’文明交融的繁榮盛景。”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副館長羅克看來,有趣的展陳形式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博物館的互動性與吸引力,也令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游客站在夯土堆旁,戴上VR眼鏡,“走入”《宴飲圖》壁畫。新華網 王夢佳 攝

  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在文化領域廣泛應用,虛實邊界漸消,多元、智能、便捷的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新體驗紛至沓來。

  11月1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的「黑神話:悟空」遇見山西——古建數字藝術展,既是游戲IP與古建文化的碰撞,更是傳統文化擁抱年輕人的“破圈探索”。

  「黑神話:悟空」遇見山西——古建數字藝術展現場。新華網 發(傅宇鵬 攝)

  永樂宮元代壁畫《朝元圖》素有“東方畫廊”的美譽。展覽上,觀眾舉起手電筒,便可點亮數字壁畫,觸發特定場景。“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更好地看清壁畫的線條和結構,更直觀地感受古人用筆的精妙之處,最終傳遞一種可觸摸的傳承感。”策展人員邢紅霞説。

  《朝元圖》數字化展陳。新華網 發(傅宇鵬 攝)

  這場展覽是全球少有的“游戲IP”與“古建文化”深度融合的數字藝術空間。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全球傳媒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看來,這種游戲與古建的文化混搭,能夠給游客帶來新的文化體驗。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憑特效打造視聽震撼;天龍山石窟造像數字復原下實現久違的“團圓”;監測預警&&全天守護隴原文物;蠟染等非遺技藝通過直播走進千家萬戶;古建結構被數字化拆解,以視頻形式直達手機屏幕……數字與文化融合,讓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變得更加有形有感,為保護、活化、利用傳統文化打開更多想象空間。

  傳統文化的“出圈”,還根植於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重構。

  2025年暑期,引發觀影熱潮的動畫《浪浪山小妖怪》,再次印證中式審美的魅力及影響力。創作團隊耗時多年打磨的手繪千余組鏡頭,將東方水墨美學推向新高,創作者從永安禪寺、佛光寺東大殿、晉祠水鏡&等山西古建中汲取靈感,為影片畫面增添了濃厚的傳統文化韻味。

  “動畫在表現形式大膽創新,將傳統繪畫的筆墨意境與現代科技、電影鏡頭語言相結合,讓古老的文化符號以新面貌呈現。”一位網友觀影后説。

  如今,文化的傳承與交流不再受地域、交通等限制,通過現代科技、設計理念和創新思維的加持,以更新、更親切的方式走進公眾心裏。

  深度對話下,還需激發更多當代共鳴

  「黑神話:悟空」遇見山西——古建數字藝術展開展前的媒體開放日上,前來體驗的游客在沉浸式體驗區體驗游戲對決。新華網 王夢佳 攝

  “傳統文化不古板、不疏遠。”年輕人對文化傳承發展並不缺少熱忱。他們越來越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並感到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浪浪山小妖怪》一度成為網友的“情緒出口”。影片用“西游外殼”包裹當代“打工人”的困境與覺醒——“我想離開浪浪山”不只是小妖的吶喊,也是無數人渴望突破現實的心聲。

  不同的人心裏有不同的浪浪山。這部動畫有着“通吃”魔力——孩子看小妖們的笨拙反差笑出聲;大人盯着屏幕想起自己的日常;全家圍坐時,每個人都能在故事裏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但在奮鬥的路上總有自己的迷茫,這也是影片能夠打動大家的原因。”導演於水認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直抵人心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觀眾情感的共鳴點,如《浪浪山小妖怪》裏小豬妖對夢想的追逐、對親情的眷戀,都是大家共通的情感;二是在表現形式上要大膽創新。

  近年來,從詩詞到非遺、曲藝、美食等,以傳統文化為核心,有深度和看頭的綜藝節目及影視作品持續吸引幾乎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關注和喜愛。年輕人更是不吝肯定與讚美,主動為這些節目評分,並多次將相關話題推上熱門榜。

  00後范若妍説,傳統文化是一種充滿力量的存在。游戲《黑神話:悟空》走紅後,她特意探訪隰縣小西天,滿堂懸塑所展現的東方美學令她震撼:“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將生活、信仰與美一筆一畫刻入時空。如今站在這裡,仿佛仍能觸摸到他們的溫度——這是一場永不停息的精神對話。”

  專家認為,作為一場文化認同與精神尋根,年輕人與傳統文化需要“雙向奔赴”。而推動這樣的“雙向奔赴”更加持久熱烈、更多開花結果,需要不斷發展文旅産業、文化創意産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給予“冷門絕學”更多生存、發展的空間。

  游客在晉祠博物館挑選文創産品。新華網 王夢佳 攝

  文創熱銷、漢服復興、非遺活化等現象彰顯了文化自信的蓬勃生命力。但不可否認,在“萬物皆可國潮”的熱潮中,優質文化産品的供給力度距離群眾需求仍有差距,産品同質化、質量參差不齊、文化內涵空心化等問題逐漸暴露。對此,業內人士&&,文化産品要想出新出彩,首先要在‌設計上避免過於追求所謂的“市場潮流”,而應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對文化背景和歷史內涵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讓産品能夠真正體現其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價值;其次,需要主動跳出同質化的“坑”,充分考慮用戶體驗需求,提升其獨特性和市場吸引力。

  打開社交媒體軟體,部分年輕人將他們製作精美的國風糕點進行擺拍並分享,目的是為了在社交媒體上展示,尋求他人的評價與認可。“這種受時尚指引、為評價體系而存在的行為,反而容易讓年輕人遠離了文化的真諦。這是值得關注和亟需加以引導的。”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系教授劉能説,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持續激發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本真熱愛。

  “一件好的文創産品,是連接古今的橋梁,游客每次看到它就會想起初見文物時的驚艷。”於漫在文化領域深耕多年,她説,“文化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賦能,它能讓每件産品有故事、有情感,或者是有生命、有溫度。”

  文化載體所帶來的情緒價值、體驗樂趣及社交屬性,持續吸引年輕一代走近、沉浸、傳承,年輕人正用熱愛和創新延續經典,讓文化自信成為一場“無須迎合的真誠分享”。正如網友所言:總有一個時刻、一個入口,會讓你意識到,自己“傳統文化的DNA動了”。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