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 題:地壇書市,為何年年“圈粉”
新華網記者 李欣 王坤朔
秋日地壇,滿園書香。9月12日至9月22日,一年一度的“我與地壇”北京書市(以下簡稱地壇書市)如約而至。截至9月22日落幕,11天累計吸引讀者55萬人次。
自2023年重啟,地壇書市火熱盛況一直不減。人聲鼎沸中,古老的地壇,與游客、書迷、讀者……共同完成一次次年度書香之約。
不只地壇書市,今年全國多地書市、書展都迎來超高人氣:2025上海書展共接待讀者超38.2萬人次,同比增長28.4%;2025羊城書展主會場共接待讀者近70萬人次。
數字化時代,書市為何依舊年年火爆?地壇書市今年有什麼新變化?
地壇書市現場。主辦方供圖
“老朋友”的新氣象
“地壇書市每年都得來,不來心裏總覺得缺了點啥。今年得看看有啥新書,順便淘點老書,過過癮。”讀者張先生説,他對待書市就像面對“老朋友”。
書市宣傳工作負責人徐瑾介紹,今年書市主展場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000平方米;展區擴展至13個,展銷近50萬種出版物和文化産品,較去年增加約10萬種。“規模、質量進行了雙提升,讀者參與熱情非常高。”徐瑾説。
書市設置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專&。新華網 李欣 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書市專門設置了專&,不少展&也將相關書籍作為重點單品展示。記者見到,不僅有作家王樹增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抗日戰爭》等長期暢銷書籍,也有《暗鬥:一個書生的文化抗戰》《新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烈火芳菲》等近年新書。
“《人民畫報》九三閱兵專輯非常火爆。雜誌裏全是紀念大會的高清大圖,值得收藏。”工作人員説。
新華出版社特別發行《必勝!》紀念明信片,並邀請參與閱兵報道的記者在書市現場與讀者交流。有讀者在社交媒體留言:“最酷、最值得珍藏的明信片。”“這份紀念太戳人!”
《我與地壇》等史鐵生作品及文創。新華網 李欣 攝
“中外文學經典依然受讀者歡迎,一些影視化作品也很受讀者喜愛,如《繾綣與決絕》《長安的荔枝》等。”徐瑾介紹。此外,2025年最新獲獎作品、上榜好書,緊扣新質生産力等時代熱點、反映北京文化和北京中軸線的作品在書市上也非常亮眼。
《我與地壇》是地壇書市上的“明星”單品,今年《我與地壇》推出了2025典藏版。該書責編、著名編輯家隋麗君介紹,2025典藏版新增了英文朗讀,還推出了圖像小説,是史鐵生作品首次以圖像小説形式呈現。
相較於其他書展,地壇書市的讀者群體呈現出鮮明的“老中青全覆蓋”特點。“今年年輕的讀者更多了。”徐瑾説,“在‘舊書新知’專區尤為明顯。”
中國書店副總經理劉易臣説:“‘舊書新知’的真正意義,不僅是舊書與新讀的對話,更是文化在代際之間的延續、再生。”
書市上,不僅有書香,還有藥香。本屆地壇書市設置了非遺市集與中醫文化體驗區,只要5元錢,就能買到一個手工現制的香包,還能親手體驗研磨過程,這讓不少游客直呼“太划算了”。
今年書市更是首次舉辦了“北京書市進高校”活動,以清華大學為首站,開啟高校圖書市集,覆蓋師生超過3萬人次。“書市走進高校,不僅是一次圖書銷售和閱讀推廣活動,更成了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清華大學出版社媒體經理徐瀟然説。
老書友拖箱子,新書迷背“包袱”
每年書市,總有不少書迷拖着拉桿箱“大買特買”。今年,作為文創産品中的“熱門選手”,各種“包”和“包袱”在地壇的園子裏異常火爆。
上海書展上火爆出圈的“文學包袱”“思想包袱”編織袋,在地壇書市仍然十分耀眼。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購買文創的贈品,僅周末一天就配送出了1500個。該社文創部工作人員肖雨然介紹:“這次地壇書市特別給這款包增加了藍色配色,這也是人文社經典《我與地壇》的配色。”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織袋。網友“野渡橫舟”攝
除此之外,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卡夫卡托特包、黑塞工裝包,王府井書店的“包滿意”,中國書店的水獺帆布包,“我在地壇”書店的史鐵生名言書包……各種“顯眼包”熱銷,不少産品甚至屢屢斷貨,有網友戲稱“包袱見證了閱讀量”。
近年來,出版業文創發展迅速,讓閱讀以千姿百態融入人間煙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營銷中心主任王斌觀察,本次書市文創銷售熱度高,佔銷售額的60%至70%。
“好的文創應該基於圖書內容做IP開發,某種程度上是換種載體呈現圖書內容。”肖雨然説。
文創也是與文學偶像建立連接、産生共情的重要途徑。肖雨然介紹,魯迅系列很受歡迎,比如“迅哥兒同款毛背心”吸引不少人從線上到線下打卡。
“隔壁的來今雨軒更有意思,直接賣起了魯迅同款冬菜包子。”肖雨然説。
“我與地壇”冰箱貼。新華網 李欣 攝
“地壇公園”“我與地壇”是自帶流量的文創IP,今年多個商家推出了書市限定文創。亞運村圖書大廈的“我與地壇”三折疊冰箱貼、北京市新華書店的“地壇在我”藏書票、王府井書店的“地壇小鴿”磁吸玩偶均有不俗銷量。
“地壇小鴿”玩偶。主辦方供圖
有媒體評論説,對於今天的年輕讀者來説,逛書市不再滿足於“買一本書”,而是希望通過消費,獲得“文化認同”和“情感價值”。書是書市的主角,但文創可以是進入閱讀世界的入口。
書市為何年年火爆?
在數字化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線下書市年年“圈粉”的魅力何在?
“銷量是頂級的。”雍和書亭、我在地壇書店創辦人彭明榜的話,是吸引不少參展單位的重要理由。
“這次書市是我們近幾年銷售業績最好的一年,業績翻番了。”北京市外文書店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安亮透露。
書市現場。主辦方供圖
談及原因,安亮認為:“地壇書市幾十載積澱下來的影響力,是其他書市無法企及的。書市深厚的文化背景,與新老讀者有着多年的閱讀情結,淘書的樂趣非常濃厚。”
“出貨量”高,也源自優惠力度大。整個書市期間發放圖書惠民券近850萬元,讀者可疊加享受“展位優惠+惠民券滿減”雙重優惠。
每年書市豐富的文化活動也吸引了大量讀者。今年,“地壇文化大講堂”圍繞“抗戰勝利80周年”“舊書新知”“北京范兒”等十余個主題,舉辦了百餘場活動。“現場互動遠超預期,讓我們有信心明年再來。”徐瀟然説。
此外,本次書市專設“中國古代科技典籍展”,展出了《考工記》《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夢溪筆談》《營造法式》等50部古籍,讓讀者逛書市的同時,還能“逛展覽”。
書市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書市宛如一座文化燈塔,照亮人們的精神世界,讓閱讀與文化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沈建峰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書市也是以書會友、文化交流的絕佳窗口。位於杭州的南宋書房第一次來地壇書市,市場運營區域經理馮阿娟説,感受最深的是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希望通過書市讓更多人關注書房。徐瀟然認為,地壇不僅是展示精品圖書的窗口,更是了解讀者真實需求的重要契機。
作為北京文化的一座地標,北京人藝戲劇書店今年帶來獨家發行的舞&藝術圖書、編劇圖書等特色圖書。“經常在書市,大家買着就聊了起來,共同關注的書、喜歡的劇……這是書市最有趣的一個地方。”工作人員寶怡説。
地壇書市,早已與史鐵生和《我與地壇》融為一體。北京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總編輯趙彤説,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故鄉,也是一處深刻的文學地標。地壇公園不僅承載着歷史的沉澱,更傳遞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你會感覺地壇是有生命的、有溫度的,因為一個人的生命融入其中。總有一瞬間無法抵禦。”彭明榜説,除了逛書市,還可以看看“地壇的海”“余華莫言領養的樹”,聽聽“薩克斯大叔”的音樂,地壇裏充滿了生命力。
談及明年是否參加?徐瀟然説:“不僅要來,還要帶着全新的規劃深度參與,地壇書市有文化‘高雅性’與生活‘煙火氣’相融合的魅力,這種‘逛公園、淘好書、享生活’的複合體驗,既區別於專業書展的嚴肅拘謹,亦迥異於普通市集的淺層消費,真正令‘讀書’融入了日常的煙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