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文化觀察丨2025電影暑期檔:觀眾與市場的雙向奔赴-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9 10:37:1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文化觀察丨2025電影暑期檔:觀眾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字體:

  新華網北京8月29日電 題:2025電影暑期檔:觀眾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新華網唐巍

  暑期檔即將收官,在北京某電影院的大廳裏,等候觀看《南京照相館》的觀眾仍排起了長隊。影片結尾處,當男主角在廢墟中找回相冊時,影廳內隱約可聞的抽泣聲,成為這個夏天電影市場最真實的注腳。

  截至8月29日,2025年電影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總票房突破115億元,總出票量超3.09億張。供給多元化與消費理性化並存、觀眾審美與市場反饋的良性互動成為今年暑期檔的突出特點。

  8月4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電影院,一名男孩在觀看《南京照相館》電影海報。 新華社記者 朱唯希 攝

  市場提質 多元類型驅動理性增長

  2025年內地電影暑期檔題材多元、類型豐富。據燈塔數據顯示,歷史劇情片《南京照相館》和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分別以28.4億元和13.5億元領跑,3億元至10億元區間的“腰部”影片也達10部之多,佔整體票房41.5%。暑期檔票房分佈一改往年依賴頭部影片的“啞鈴形”格局,呈現出更為健康的“紡錘形”結構。

  今年暑期檔票房榜前十的影片中,《侏羅紀世界:重生》和《F1:狂飆飛車》分別收穫5.6億元和4.2億元,位列第五和第七位,顯示出內地觀眾對優質好萊塢製作仍保持開放態度,國産影片與進口影片形成了良性互補的競爭格局。

  據了解,不少觀眾會參考多個電影評分網站和社交媒體&&信息決定是否走進影院,衝動性消費減少,因“口碑發酵”而選擇進入影院消費的人次呈上升態勢,基於電影內容本身的理性消費逐漸成為主流。

  相關電影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市場不再依賴單部爆款拉動,而是通過多類型、多梯隊的影片矩陣實現持續熱度,電影市場正在告別大起大落,進入一個更加理性、健康發展的成熟階段。”

  內容為王 主流價值與藝術表達的高度統一

  2025年暑期檔,多部高分影片的共同點是摒棄了以往“史詩巨制”的單一路徑,通過平民視角和微觀切口,以更人性化、更貼近當下觀眾審美的方式,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的生活與情感,深情凝視並歌頌平凡個體的力量。

  《南京照相館》將鏡頭對準了以一個照相館為圓心、輻射若干個小人物日常工作和生活半徑的真實故事,向全球觀眾展現了普通中國人對和平的渴望、對文明和記憶的守護;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四個“無名小妖”陰差陽錯踏上取經之路的故事,引發身處職場的青年觀眾關於生活、成長、家庭、夢想等話題的廣泛討論;《戲&》則通過一場普通的戲劇表演,巧妙地將前&與後&、戲劇與人生進行對照,刻畫了軍閥混戰時期底層藝人在時代夾縫中求生存的群像……現實主義和主流價值的回歸,進一步證明了電影不只是簡單的造夢工具,更是關照社會現實、引發觀眾思考的窗戶。

  電影《山河為證》海報。片方供圖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以《南京照相館》《山河為證》《東極島》為代表的抗戰主題影片根植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的集體記憶,成為2025年暑期檔的中堅力量。歷史宏大敘事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將主旋律題材的影視作品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推向新的高度。

  激活第二引擎 電影IP與衍生品市場共生共榮

  近年來,隨着國産電影質量不斷提升,相關影視IP衍生品市場和“電影+”的跨界融合模式正在全國多地開花。

  上海市依託《浪浪山小妖怪》等熱門IP推出主題市集和限定商品,成功將觀影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黑小羅戰記2》在北京朝陽公園打造夏日盛典,通過露天放映、主題快閃、互動游戲等形式完成“觀影+游園+集市”的商業閉環;洛陽市則憑藉《長安的荔枝》等歷史題材影片的熱度,推出“觀影+漢服體驗+遺址夜游”套餐,帶動當地漢服租賃、文創産品銷售;成都市更匯集全國第四大電影票倉城市、“2025全球100經典目的地”“世界美食之都”等多重優勢,將“光影+美食”深度捆綁,開發雙向惠民機制……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游客只需一張電影票的票根,就能享受餐飲、游玩等多重優惠。“可消費、可體驗、可社交”的電影新業態的出現,標誌着中國電影市場的第二引擎正在被激活。

  7月22日晚,影迷攜帶《浪浪山小妖怪》電影周邊産品在首映活動現場拍照。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但有受訪者指出,當前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僅有少量頭部影片的衍生開發相對成功,中腰部影片衍生收入佔比仍較低,且缺乏長效運營機制。

  好的故事只是一個開始,一個成熟的電影IP往往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相信在未來,中國電影將繼續堅持以高質量創作為核心、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文化自信為底色、以全球市場為視野的多元化發展道路。當優質內容與成熟衍生開發相結合,電影市場將爆發出超越票房的巨大能量,這種“內容與商業”的共生共榮,將推動中國電影産業走向更加健康、多元、成熟的新階段。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