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開創合作新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4 13:34:10
來源:參考消息網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開創合作新模式

字體: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道(文/趙宇飛 李曉婷 伍鯤鵬)“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在重慶的哪個地方?”到重慶考察參訪的各界人士經常這樣提問,而聽到答案時,提問者多會感嘆項目合作模式之“新”。

  “新”在何處?從蘇州的一座“工業園”,到天津的一座“生態城”,再到重慶的“互聯互通”,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開創了全新的合作模式——突破傳統“園區載體”模式,不設地理邊界,以重慶和新加坡為“雙樞紐”,促進區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聯通。

  2015年11月,作為中國和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正式啟動。十年來,項目探索形成33項首創性制度型開放成果,成功開闢“五條通道”,構建起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對接,帶動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面對面”合作的全新格局,為世界貢獻國際合作新樣本。

  “五條通道”成果豐碩

  近日,“中國·重慶—秘魯·錢凱”鐵海聯運“一單制”專線在重慶果園港首發,標誌着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一單制”首次直達南美洲,物流時間較傳統江海聯運縮短15天左右,單箱綜合成本降低約25%。

  陸海新通道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開闢出的通道之一。十年來,項目成功開闢“五條通道”——陸海新通道、中新跨境融資通道、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渝新“空中通道”和人文交流通道。

  2017年,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中國西部省區市與新加坡等東盟國家合作打造陸海新通道,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向南經廣西、雲南等沿海沿邊口岸通達世界各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通道已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581個港口。

  “陸海新通道不僅是物流通道,更是推動區域一體化、數字創新、綠色發展與金融互聯的重要平台。”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兼衞生部高級政務部長陳傑豪説。

  在金融領域,雙方合作構建中新跨境投融資通道,創造多項“第一”。比如,亞洲首個奧特萊斯不動産投資信託、中新首個跨境電商數字金融服務平台、新加坡在華首筆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試點基金等。數據顯示,項目累計幫助企業跨境融資239.9億美元、跨境投資超200億美元。

  在信息通信領域,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已成為重慶與新加坡之間的“數據高鐵”。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一級巡視員景根元説,這條通道將跨境數據傳輸效率提升3倍以上。通道已賦能重慶10余個重點行業開展國際合作,為教育、醫療、製造、科研領域的國際交流搭起橋梁。

  在航空産業領域,雙方加密渝新“空中通道”,促進中國西部與東南亞的空中互聯互通。“渝新航線已從每週5班增加至每週24班,‘隨來隨走’航班波次基本形成。”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説,十年間,渝新往來人次增長5倍,新加坡來渝入境過夜游客數量增長7倍。

  合作之道,根在人民。雙方構建人文交流通道,促進中新兩國民心相通。“新加坡是全球熱門旅行目的地,重慶是在海內外持續‘出圈’的活力開放之城。”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副局長孫熙勇説,重慶與新加坡相互成為重要的游客來源地和出游目的地。

  深化中新政府間合作內涵

  十年間,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豐碩成果,與全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密不可分。

  “項目突破了傳統産業園區開發合作模式,深化了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的內涵。”重慶市商務委主任、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局長章勇武説,項目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不設地理邊界,依託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對接,帶動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面對面”合作。

  合作模式上,項目聚焦“互聯互通”。商務部亞洲司副司長李岸認為,以重慶、新加坡“雙樞紐”為核心,以金融服務、航空産業、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領域合作為重點,構建起跨區域、跨國界的要素流動通道。

  輻射範圍上,項目側重“帶動西部”。項目從規劃之初就明確“服務西部”的定位,重慶是項目運營中心,但受益者絕非僅是重慶,而是整個中國西部。金融領域,項目已助力除重慶之外的10個西部省區實現跨境融資63億美元,服務西部企業100余家;物流領域,陸海新通道帶動西部地區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元,較通道啟動之初增長75.3%;信息通信領域,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已面向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西部省區開放共享。

  合作內涵上,項目突出“制度創新”。十年來,雙方聚焦打造制度型開放樣本,33項首創性制度型開放成果涵蓋金融、物流、信息、航空等多個領域,推動規則標準銜接,相關成果推廣至全國多地。

  “立足‘互聯互通’‘帶動西部’‘制度創新’三大突出特點,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不僅是中新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更成為中國西部內陸地區‘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李岸説。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眾多,區域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合作模式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百花齊放’。”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認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與“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高度契合,對國際合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開啟下一個“金色十年”

  重慶德佳肉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車間內,一盒盒豬肉罐頭經檢測後被自動打包入庫,啟程銷往新加坡。重慶肉製品成功進入新加坡市場,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合作持續深化的生動縮影。通過中新(重慶)農業合作計劃,重慶菊花、血橙、脆李等農産品成功進入新加坡市場,累計實現貿易額超2.5億元。

  “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實施之初,雙方合作集中於金融服務、航空産業、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領域。隨着項目持續深入推進,兩地民眾期待更多可感可及的合作成果融入日常生活。”孫熙勇説。

  面向未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如何深化合作“厚度”和“精度”,開啟下一個“金色十年”?

  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兩大合作主線。章勇武説,下一步,項目將重點圍繞這兩大領域挖掘新增長點,充分發揮重慶應用場景豐富和新加坡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優勢,通過協同創新,推動合作從“通道共建”向“産業共興”“民生共享”深化,助力中國西部地區産業轉型發展,讓開放紅利惠及更多企業與市民。

  數字經濟方面,雙方將重點解決企業“跨境數據流通難”、市民“數字化服務體驗升級”的需求;綠色發展方面,將圍繞探索推進陸海新通道綠色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服務、航空領域綠色可持續發展、物流樞紐低碳化布局、綠色低碳産業園區等方面加強合作。

  “重慶在人工智能、綠色轉型、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與新加坡經濟發展相輔相成,新加坡非常期待能與重慶在這些領域有更多合作。”陳傑豪説。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正開啟未來十年新篇章。”章勇武説,力爭到2030年,將項目打造成國際數字規則開放合作和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新示範,在數字貿易、跨境算力、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領域形成雙向賦能、辨識度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互聯互通項目,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為多邊合作提供新支撐。

重慶果園港(唐奕 攝)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