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道(文/周科 李曉玲 王豐 楊深深)深圳,這座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在金秋時節迎來全球科技創新的年度盛會。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在這裡舉行。
作為“中國科技第一展”,本屆高交會以“科技賦能産業、融合共創未來”為主題,不僅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搭建起全球科技合作的橋梁,成為洞察國際科技發展趨勢、感知全球創新脈搏的“風向標”。
全球科創同&競技
走進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的高交會展館,仿佛置身於未來世界的技術長廊。從國之重器到民生科技,從前沿探索到産業應用,90%以上的實物展品為“高、精、尖”技術與産品,超20%為全球首發、首展成果,全方位勾勒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的主流方向與發展脈絡。
今年高交會首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科創同頻共振”。在各大展區,不僅有中國國之重器的硬核亮相,也有來自五大洲的前沿科技同&登場,展現出科技創新的多元圖景、互補優勢。
中國攜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浮式生産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二號”、長征系列火箭、柔性太陽翼等重器集中亮相,展示深海開發的硬實力、航空航天的最新突破,以及對太空經濟的無限想象空間,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美國“獨角獸”企業Remote首次參展便引發關注。這家2019年成立的人力資源科技公司,為全球企業提供“名義僱主”(EOR)服務,幫助企業在未設立境外主體的情況下合規雇用海外員工。
“我們致力於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也助力外國企業走進來。”Remote大中華區負責人楊莉莉介紹,其平台已覆蓋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客戶包括漢堡王、豐田、比亞迪等。記者在高交會現場看到,不少計劃出海的中國企業紛紛前來諮詢,尋求快速合規的全球用工解決方案。
伊朗薩拉姆醫療集團帶來了由本土團隊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設備,該設備已在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家投入使用。“我們來這裡不僅是為了銷售産品,也為了尋求更深層次的合作。”集團研發主任、醫學博士米拉雷扎·塔克亞爾提到,他們已與成都、珠海等地企業就耗材供應、技術轉移展開洽談,還與一家香港智能睡眠監測企業探討聯合開發透析患者睡眠質量提升方案,“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醫療科技企業的合作高地”。
德國製造依舊彰顯“精密”本色。在漢薩福萊柯思液壓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展&,高密封性、長壽命的液冷管路配件吸引眾多企業代表駐足。大客戶經理莫嘉斌&&,公司已成為華為、英偉達數據中心液冷系統的供應商,“人工智能算力需要高效冷卻,市場正從風冷轉向液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帶來兩項顛覆性技術:一是電子冷卻模塊(ECM),採用兩相冷卻與微尺度電流體動力芯片,可主動將冷卻液精準輸送至發熱區域,高效消除熱點;二是“平面光學”生物成像技術,利用超薄納米結構取代傳統龐大光學系統,實現對透明生物樣本的無標記、高對比度成像。學校相關負責人羅偉文説,已有中國電池製造企業前來對接冷卻技術合作。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目前已與吉利、華為共建研究中心;來自台灣地區的科技展團攜12家企業聚焦消費電子與半導體,展示人工智能風扇、氮化鎵外延片等創新産品;南美亞商貿投資促進組織邀請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家20余家企業,重點推介新能源、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方案。
科技發展三大趨勢
高交會不僅是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的“瞭望塔”。透過展會呈現的技術熱點與合作動態,能夠清晰地把握當前國際科技發展的三大趨勢。
一是算力與場景雙輪驅動,人工智能産業進入生態競爭新階段。今年高交會特設“國際友好城市科技展區”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專區”,匯聚50余家國際科創機構和企業的前沿創新成果,打造全球科創成果展示平台。
“全球科技巨頭已從單純的模型創新轉向算力競賽。”本屆高交會組委會主任張林&&,阿里巴巴3800億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英偉達1000億美元投資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等動向,印證了算力作為核心生産要素的戰略價值。高交會上人工智能在醫療、製造、消費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則表明場景落地能力成為技術變現的關鍵。這種“算力+場景”的雙輪驅動模式,推動全球人工智能産業從技術競爭轉向生態構建,開源協同與閉環合作並存的産業格局正在形成。
二是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與産業鏈開放合作並行。“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挑戰,各國均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高交會上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的自主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反映了這一趨勢。”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説,國際採購商的積極參與和跨國合作項目的增多,也表明産業鏈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這種“自主可控+開放合作”的辯證統一,成為全球科技産業發展的新常態,既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又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優勢。
在今年高交會設置的全球採購對接大會與投融資供需對接會上,英國、俄羅斯、加拿大、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1036個採購團到場洽談,摩根大通、高盛集團、紅杉資本、貝恩資本、IDG資本等3000多家國內外投資機構穿梭其間,合作交易熱爆全場。
僅高交會首日舉辦的“國際採購團新能源産業及儲能技術山東專場”,就吸引英國、俄羅斯、保加利亞、加拿大、阿聯酋、約旦、韓國等國家的30余家採購商深度參與。多名企業首席執行官、首席技術官、採購負責人親臨現場,與中方企業面對面溝通,為後續實質性訂單落地奠定基礎。
三是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新興賽道成為全球競爭新焦點。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謝志巋&&,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在高交會上的火爆場景,印證了科技與産業融合的加速趨勢。這些新興賽道技術密集、增長潛力大、帶動效應強,已成為各國培育新質生産力、搶佔未來發展先機的核心領域。産學研協同、政企聯動的創新模式,正在成為推動新興産業發展的關鍵動力,為全球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除了聚焦高新技術和科創前沿,今年高交會將實效性和促交易放在突出位置,以國際採購商佔比10%、省內採購商佔比30%、省外採購商佔比60%的“136”計劃,成為全球高科技領域合作交易與成果轉化的重要紐帶。
“中國方案”鏈結世界
高交會不僅是全球科技成果的“集散地”,更是中國以科技賦能全球發展的“展示窗”。從“深圳星”支撐超遠程手術,到商業航天服務“一帶一路”;從開源鴻蒙生態走向海外,到低空經濟標準輸出,中國正以系統性創新方案,為世界提供公共産品。
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以我國通信容量最大、設計最複雜的“亞太6D‘深圳星’”為核心,構建“天空地海一體”智能衛星通信網絡。依託該星,公司不僅支撐全球首例數千公里超遠程機器人手術,還向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51家國際航空公司提供全球通信支持,並在“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家構建通信網絡,助力當地數字化基建。“我們是連接中外航空航運的‘數字紐帶’。”公司總裁李傑&&。
在操作系統領域,開源鴻蒙生態加速國際化。通過高交會平台,鴻蒙正與全球開發者、硬體廠商共建創新生態,推動分佈式技術在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等場景落地。華大九天、伯恩光學等企業則在芯片設計、光學鍍膜等領域實現全産業鏈突破,為全球智能終端提供“中國方案”。
低空經濟同樣展現全球視野。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大載重六旋翼無人機等産品,不僅服務國內應急救援、物流配送,更吸引多國採購商洽談出口合作。在今年高交會期間舉辦的“中國低空經濟産業高峰論壇”,邀請國際專家共商標準制定與空域管理,推動這一新興業態全球協同發展。
來自阿布扎比的採購商卡夫希·沙姆希,經營着一家農林公司。此次參加高交會,他重點關注中國在農林領域的創新成果。沙姆希説,這是他第三次來到中國,中國的開放與活力,讓他印象深刻,“有很多産品都非常有意思,我了解了無人機技術,還關注農作物、土壤和節水技術。中國總是在創新,不斷推出新事物、取得新進展”。他已經與內蒙古的一家企業約定,高交會後去實地進行考察和深入洽談。
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全球城市産業創新指數報告2025》指出,全球産業創新重心正加速向亞洲轉移,東京、深圳、紐約、舊金山構成“第一梯隊”,亞洲城市佔據前十中的六席。而高交會,正是這一趨勢的縮影,它讓中國創新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智慧融入中國。

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新華社 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