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11/ 15 16:01:02
來源:新華網

北大荒精神丨在黑土地上耕種希望

字體:

  “永遠向上的精神火焰”系列網評之三十七:

  這是全球公認的三大肥沃黑土帶之一。這裡的地一望無際,這裡的土肥得直冒油花,這裡就是人們熟悉的“北大倉”。然而,新中國成立前,這裡卻是以“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葦塘;山中霸主熊與虎,原上英雄豺與狼”著稱的蠻荒之地——北大荒。

  從荒原到糧倉,從令人望而卻步到如今的欣欣向榮,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的默默堅守、默默耕耘。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先後有14萬名復轉官兵、10萬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20萬名內地支邊青年、54萬名城市下鄉知青等組成了墾荒大軍。他們穿過山林,越過沼澤,直插北大荒茫茫無際的腹地。“在野外脫谷,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着,冷得人不敢停手,只有拼命幹活才能抵禦嚴寒”,正如當年的北大荒建設者回憶,在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中,他們戰天鬥地、百折不撓。在艱難的拓荒創業征程中,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有12900多名建設者永遠長眠在了這片黑土地上。

  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從開發到建設,一代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甚至鮮血、生命締造了北大荒精神,在這片杳無人煙的亙古荒原上播撒下希望,耕種出未來。正如網民所説,“北大荒不僅為國家建起了一個‘物質糧倉’,更為國人貢獻了一個‘精神糧倉’”,如今,在黑土地上土生土長傳承了幾代人的北大荒精神,正引領着新時代的建設者們闊步向前,為創造新的奇蹟而不懈奮鬥。(文字:徐可 海報設計:王曄)

  延伸閱讀:

  紅旗渠精神丨以愚公志鑿出“生命渠”

  張思德精神丨心中有民 行動為民

  老區精神丨飲水思源不忘本

  沂蒙精神丨魚水相依一家親

  大別山精神丨舍命報國,換來紅旗不倒

點擊圖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糾錯】 【責任編輯:董璐 】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806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