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向上的精神火焰”系列網評之三十三:
“人人那個都説哎,沂蒙山好……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産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一首家喻戶曉的《沂蒙山小調》,唱出了八&&沂蒙的秀美山川,也唱出了這片紅色熱土上黨政軍民的魚水深情。
“村村有烈士,鄉鄉有紅嫂。”革命戰爭時期,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就有20萬人參軍入伍,120萬人參戰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從不缺乏軍民生死相依、共渡難關的動人故事。撫養多個將帥子女和烈士遺孤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組織鄉親們救傷員、送彈藥、烙煎餅的支前六姐妹,用乳汁救治負傷小戰士的啞女明德英……僅在抗戰期間,沂蒙鄉親就掩護了9.4萬餘名革命軍人和抗日志士,救助傷員達1.9萬餘人。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沂蒙人民用“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毀家紓難,支持革命,鑄就了彌足珍貴的沂蒙精神。
黨為了人民,人民信任黨;黨依靠人民,人民跟黨走。正如網友所説,“蒙山有頂,沂水有界,魚水情深的故事永遠講不完”。今天,誕生於革命戰爭歲月的沂蒙精神早已成為一面旗幟,鼓舞着老區的人們,幹群一心,戰天鬥地,苦幹實幹,頑強不懈,老區面貌日新月異。接續傳承沂蒙精神,緊緊拉住人民的手,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幸福美好的歌聲將更加悠長。(文字:徐可 海報設計:王曄)
延伸閱讀: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