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廈門11月11日電 題:從金雞百花電影節,看中國電影120年追光密碼
新華網記者 李欣 王坤朔
11月的鷺島,再次進入“金雞時間”。
作為備受矚目的國家級電影盛會,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將於11月11日至11月15日在福建廈門舉辦。
今年時值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金雞百花電影節這一集評獎頒獎、電影展映、學術論壇、創投大會、惠民活動等為一體的文化盛宴,不僅是一次重要的光影年鑒,更是探尋中國電影120年來的追光之路,以及電影産業逐夢未來的窗口。
金雞映百廿,與時代同頻的深情共振
中國電影金雞獎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電影發展史。1981年(農曆雞年),金雞獎經中宣部批准創立,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電影家協會共同主辦。199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啟幕。
作為我國電影界最具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全國性評獎活動,自誕生起,金雞獎就為中國電影開拓出一片兼具時代共鳴和藝術價值的美學空間。

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金雞獎秉承‘學術、民主、爭鳴’的精神,核心是樹立專業的藝術標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教研室主任楊蕊説,“金雞獎為電影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張目,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中一面重要的藝術旗幟。”
從首屆金雞獎《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的思想解放與反思,到《紅高粱》《霸王別姬》讓中國電影走向國際舞&,從《我不是藥神》現實主義的關照,到《流浪地球》用硬核科幻搭建起中國電影的宇宙史詩,正如“金雞啼曉”的象徵意義,金雞百花電影節始終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着中國電影在時代浪潮中的創作脈搏。
在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發布會上,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鄧光輝介紹,共核準符合評獎周期範圍的影片212部。評委會秉持“主旋律拓展、藝術性創新、類型化培育”的評獎主旨,鼓勵創作者突出展現“場景中的新時代、作品中的新大眾、光影中的新觀念”。

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發布會。金雞百花電影節供圖
“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的根脈。”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總編室主任葉宇認為,本屆金雞獎獲得提名的影片中大部分是現實主義手法的創作。
彰顯家國情懷的《志願軍:存亡之戰》《唐探1900》、觸達社會關懷的《小小的我》《好東西》、現象級爆款《哪吒之魔童鬧海》、引領國風美學的《只此青綠》……7個影片獎和12個單項獎的提名名單,共同構成了電影當下創作生態的鮮活切片。

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評委會提名名單。金雞百花電影節供圖
“電影與社會脈搏發展息息相關。”中國影協副主席張冀認為,“金雞獎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對行業創作風向的引導。我們鼓勵什麼?我們提倡什麼?除了票房以外,還有我們民族的審美要求、審美意識。”
“中國電影從來不乏生動、真切和動人的人物角色。”葉宇説,“這些角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情感和記憶。”有影迷評價,“每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不只是觀影,也是我們和時代的一次復現。”
在2025年這個特殊的時點上,今年電影節特別策劃了結合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的主題活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別展映,動畫特別展映等,通過多種形式,回應“電影何為”的時代命題。
從默片到AI,光影長卷中的技術躍遷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將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帶進了人們生活;1905年,取材自《三國演義》的戲曲電影《定軍山》開啟中國電影的序幕;2025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取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佳績,也掀開了電影工業的數智化新篇章。

中國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劇照。資料圖
從黑白默片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世界電影的130年,是光影技術的迭代史,也是文化和科技的交融史。
“技術對電影的影響,從電影誕生那一刻開始就非常深刻。沒有現代工業技術,就沒有電影。”葉宇認為,電影對技術有比其他藝術形式更強的依賴性,電影的創作、製作需要不斷從新技術中獲得支撐。“擁抱科技創新成為中國電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

觀眾經過《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科技創新、釋放電影行業蘊含的新質生産力,也一直是金雞百花電影節的重要議題。提名影片中,《哪吒之魔童鬧海》以AI、VR、雲計算等前沿技術重新詮釋了古老神話,《志願軍:存亡之戰》宏大戰爭場面的呈現則得益於青島東方影都的虛擬製片棚,《解密》借助數字資産庫拓展着電影美學邊界……科技從單純的工具應用,正升維為重塑創作流程、拓展藝術邊界的重要力量。
“金雞獎積極適應技術變革,調整評獎機制,對電影幕後的細分工種給予更多關注和肯定。”楊蕊説。
今年電影節主論壇金雞·鼓浪嶼論壇,將把電影行業新質生産力作為重要方向,併發布行業調研報告。金雞XR影展、金雞·創投科幻片單元、金雞手機電影計劃、5G數智新時代元宇宙發展研討活動等系列活動,將聚焦電影科技的不同維度和側面,推動科技與電影的深度融合。
“電影對技術一直很敏感。”張冀認為,一方面,它能吸納很多新技術的運用。另一方面,從傳統的放映時代,到自媒體時代,每一次媒介和技術的變化,都重塑了電影的創作與傳播方式。
據介紹,今年還將首次舉辦虛擬現實電影季等活動,通過虛擬現實電影産業生態大會、虛擬現實與影像技術大會、虛擬現實年度推薦等方式拓展電影的邊界。
“AI對於電影産業而言,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嚴峻挑戰。”楊蕊認為,“技術是讓電影永葆青春的活水,而人文精神是其不變的河床。當下電影教育的使命,就是引導下一代電影人在技術洪流中,既能駕馭浪潮,又能堅守方向,最終創作出震撼感官且觸達人心的優秀作品。”
聞雞起舞,“影城相擁”鏈起千行百業
2019年開始,作為中國電影風向標的金雞獎恢復一年一評,“金雞”也隨之常駐廈門,並許下十年之約。
為何是廈門?作為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前沿城市,廈門早早與電影結下淵源。1905年,當《定軍山》開啟中國影史,鼓浪嶼播放的一場“影戲”,也讓電影的種子悄然扎根鷺島。百餘載歲月流轉,電影與廈門這座多元共生的城市一起成長。

廈門影視拍攝基地。金雞百花電影節供圖。
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紅介紹,從《火燒紅蓮寺》《小城春秋》,到《烈日灼心》《瘋狂的賽車》《西虹市首富》《一閃一閃亮星星》,很多大眾耳熟能詳的影視劇都取景自廈門。“陽光充足的好萊塢也是因此集聚了大批電影産業”,李曉紅説,廈門多樣的自然人文風光,能滿足很多類型影視劇的場景需求。
“金雞”常駐廈門以來,廈門影視産業集群效應持續釋放。廈門市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廈門現有影視企業2600余家,2024年實現營收約200億元。這些企業覆蓋製作、宣發、放映以及拍攝服務、藝人經紀、器材租賃等影視産業鏈核心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影視生態圈。為更好地完善“金雞”長期落戶廈門的學術配套和人才培養,廈門大學電影學院成立。
“自2019年落戶廈門後,金雞百花電影節産生了非常好的品牌效應和&&效應。”楊蕊説,知名電影節展能吸引大量人才、項目和資金聚集,通過影展、論壇和推介會等系列配套活動,為電影項目提供孵化與展示&&。

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金雞雕塑揭幕儀式。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作為電影行業新陳代謝的重要環節,創投也是新電影力量誕生的契機。金雞創投已成為中國影協加強培育優秀作品的重要創新手段。六年來,金雞創投共收到6708部作品,其中已孵化完成46部,已公映14部,數十位導演在金雞創投的舞&上破繭成蝶。
今年金雞創投共徵集到1087個有效項目,最終60個項目獲得了直面行業評審的機會。金雞創投還將打造“角色計劃”“學子計劃”“金雞創投特訓學院”,為電影人才培育與項目孵化提供更廣闊的&&。
對影迷來説,電影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重要的儀式感。電影節早已突破了電影獎項和明星紅毯,成了市民游客和影迷的年度節日。
2025年,是中國電影消費年,中國電影産業也從單一的票房經濟向多元消費生態轉型。在國家政策助推下,“電影+”業態不斷創新,電影已成為拉動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廈門,“全年金雞、全城金雞”氛圍日益濃厚。今年首次推出金雞百花電影生活季——“金雞帶你看廈門·跟着電影品生活”文旅商系列消費活動,將持續到12月31日,將通過影視與文旅、餐飲、商貿等業態深度融合,聯動20家展映影院、超20個商圈、超500家福利商家、景點,為全國影迷打造“電影走進生活,生活充滿電影”的城市文旅體驗。
從李曉紅的感受來看,廈門一直有良好的觀影基礎,金雞的落地又吸引了更多具有高度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的年輕影迷齊聚廈門,讓廈門更具文旅活力。借勢金雞,廈門以電影為核心紐帶打造“電影之城”名片,將推動影視産業與城市發展深度綁定。
百廿啟新程,探尋世界電影坐標中的中國密碼
2025年,在《哪吒之魔童鬧海》《南京照相館》等優秀影片帶動下,全球影壇掀起了強勁“中國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20日,2025年中國電影海外票房收入合計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2025年國內票房排名前20位的國産影片中,有15部實現海外上映。

金雞海外影展(日本)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胡曉格 攝
海外熱映的背後,是中國電影量與質的雙重提升。電影,正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文明互鑒的重要溝通橋梁。
2021年,金雞獎創立40周年之際,增設了最佳外語片獎。至今已有《困在時間裏的父親》《漫漫尋子路》《燃燒的巴黎聖母院》《奧本海默》等多部佳作獲獎,包括今年入圍最佳外語片的來自美國、意大利、巴西、法國和泰國的《F1:狂飆飛車》《此心安處》《還有明天》《我仍在此》和《姥姥的外孫》五部作品,都是近段時間來的口碑之作。
獎項背後,是中國電影“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重思考。金雞獎在為眾多中國電影搭建推介&&的同時,也為全球電影從業者了解中國電影市場提供了窗口。金雞百花電影節,逐步成為更具開放性的國際文化對話舞&。
在面向國際的電影敘事中,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鄧光輝認為,中國電影需要從時間、空間和制度層面把握中國敘事的獨特性,吸收120年的積累,關注社會變遷、題材選擇和藝術觀念更新,“讓當代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上産生更深遠影響。”
今年,金雞電影市場將首次舉辦金雞國際圓桌對話,邀請國際電影節總監、選片人、國際電影基金會代表等,為中國電影出海梳理合作渠道,深入探討電影項目從概念構思到實現商業回報的全流程,促進國際電影人交流與合作。
備受關注的金雞電影學堂將舉辦5場活動,其中,匈牙利大師級導演伊爾蒂科·茵葉蒂將攜新作《寂靜的朋友》與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展開對話。日本著名電影製作人川村元氣,也將與他最新執導的《8號出口》,一起來到金雞電影學堂,講述他如何締造《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百億級IP。
“在世界電影的宏大版圖中,中國電影用兩個甲子的時間,完成了一次獨特的文化跋涉。”楊蕊説,“中國電影一直具有海納百川的氣質,也自有獨特之處。”
中國電影從誕生之初就帶着文化自覺。“戲影結合”的《定軍山》,巧妙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大眾文藝資源,使中國電影自誕生起便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一直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根。
基於此,楊蕊建議,當下,中國電影與國際對話的方式,要從“講故事”到“講思維”,分享中國人理解和組織世界的方式,同時構建自主評價體系。
縱觀中國電影12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變”的,是貫穿始終的自立自強精神。作為電影工作教育者,面對青年學子,楊蕊常提問一個問題:“你的故事,為什麼必須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她説,“技術和方法可以學習,但文化的根必須自立。”
當金雞再次赴約鷺島,中國電影的新故事,正在續寫。(參與採訪:李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