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文化觀察丨文華獎話劇《北上》讓千年運河文化在舞&上重生-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7 14:37:5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文化觀察丨文華獎話劇《北上》讓千年運河文化在舞&上重生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 題:文華獎話劇《北上》讓千年運河文化在舞&上重生

  新華網記者 王坤朔

  11月4日晚,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以下簡稱“十四藝節”)閉幕式上,揭曉了第十八屆文華獎評選結果,包括話劇《北上》、兒童劇《貓神在故宮》、川劇《夢回東坡》等在內的15部作品獲得文華劇目獎。文華獎是中國專業舞&藝術領域政府最高獎,由文化和旅游部設立,每三年評選一次。

  值得關注的是,獲獎作品中,《北上》《生命冊》《牡丹亭》都是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改編戲劇為何備受追捧?文學性如何呈現在舞&之上?以大運河為代表的世界遺産,在當代如何活化?

  話劇《北上》重慶演出。杭州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文學IP改編熱度不減

  “你可以永遠相信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説確實‘能打’”,翻開社交APP,很多網友在觀看話劇《北上》後的repo(觀後感受)裏寫道。

  話劇《北上》改編自著名作家徐則臣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以下簡稱“茅獎”)的同名小説,由中央戲劇學院、杭州話劇藝術中心與新華網聯合出品,是杭州首部以運河為背景的大型話劇,通過意大利人“小波羅”一行由南向北走完運河的心願拉開全劇的帷幕,以“古今交織”的敘事線索,演繹由浙江杭州至北京通州、綿延運河兩端的人間世情,講述一段跨越百年的運河史詩。

  話劇《北上》重慶演出前現場。杭州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小説《北上》自2018年出版後便引起多方關注,開啟了文學IP多樣化改編,除話劇外,已相繼改編為電視劇、音樂劇,用不同藝術形式展現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帶動沿線城市游客量增長,形成文化經濟共振。

  十四藝節展演劇目中,除《北上》外,話劇《生命冊》、歌劇《塵埃落定》亦改編自茅獎小説。此外,十四藝節舞&上也不乏以經典文學作品為支撐的展演劇目,如話劇《俗世奇人》、民族舞劇《紅樓夢》、婺劇《三打白骨精》、越劇《我的大觀園》等。

  經典文學作品改編一直是舞&劇、影視劇創作的重要源泉。茅獎作為中國當代文學最具影響力的獎項,其獲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當代長篇小説的最高水準。茅獎至今共評出53部作品,大部分都經過了影視劇、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改編。

  聚焦於舞&藝術,《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長恨歌》《人世間》《千里江山圖》等大家耳熟能詳的茅獎作品都被搬上了戲劇舞&,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優秀作品。

  話劇《白鹿原》劇照。陜西人民藝術劇院供圖

  熱門暢銷書也受“追捧”。馬伯庸的小説《兩京十五日》《長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點煩》,均被搬上話劇舞&;蔡崇達的散文集《皮囊》被改編為同名話劇。

  文學作品改編為戲劇,是兩種藝術形式的雙向奔赴。

  文學一直是不同門類藝術的基礎支撐,文藝評論人谷海慧認為,改編自文學作品的話劇更有文學性,更具精神厚度和藝術深度,能讓舞&更具生機和活力。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説,戲劇對文學的改編,也“昇華”了文學,給文學提供了更有效的傳播,助力文學作品成為經典。

 文學如何“立”於舞&之上

  將文學作品搬上舞&,向來不易,尤其是像《北上》這樣具有史詩感的小説,原著有30多萬字的體量,包含幾個家族、幾十個形象,對於舞&藝術的改編無疑是極大的挑戰。原著作者徐則臣説,因為結構和所探討的故事本身,小説《北上》的改編難度很大。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廖奔認為,小説《北上》時間跨度長達百年,以大運河為核心展開,這與常見話劇敘事方式差異顯著,改編難度極大,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對複雜情節和眾多人物進行有效壓縮與篩選是長篇小説改編為話劇的一大難點。

  該劇導演李伯男説,小説人物眾多,必須選擇那些最能承載小説主題、最有趣味、最有可能戲劇化的人物,在壓縮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再創作。

  在原著中,天香這一角色僅寥寥數筆,但在舞&上被塑造成一個性格形象鮮明的人物,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再創作既貼合其原有命運軌跡,又極大地豐富了舞&表現。

  話劇《北上》劇照。杭州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對話劇《北上》編劇解濤來説,最難的是在“尊重原著”和“舞&再生”之間找到平衡。他&&,小説《北上》屬於文學,靠的是語言的意境、心理的縱深和敘述的迂迴,而話劇是靠動作、&詞、衝突和現場能量生存的藝術。

  明確了小説文本與話劇的界限,主創團隊從最初就確立了“最大程度尊重原著”的創作原則,以意大利人“小波羅”的運河尋親之旅為主線,依託其特殊的外來者視角,重點選取杭州、揚州、淮安、聊城、通州等運河沿線的關鍵節點,勾勒出1900年前後運河兩岸的中外眾生相。

  面對改編後的劇本,導演需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與舞&思維,進行藝術的“再翻譯”與空間的“再創造”。不僅要精準把握文學內核,更需運用綜合舞&語匯,將文字轉化為既有敘事張力又具審美意蘊的立體現場。

  在解放軍原總政治部藝術局局長汪守德看來,主創團隊所選取的各地獨特景致、人文風貌與地域音樂,為舞&場景注入鮮活與光彩,呈現出強烈的歲月質感,既鮮明體現了地域特色,又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話劇《北上》劇照。杭州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北京觀眾張馨讀過小説《北上》,看完話劇後她説:“雖然舞&上的具體呈現跟我讀小説時想象的差別很大,但舞&意境很美,視覺衝擊讓文學的感染力放大了,為我打開了原著所沒有的想象空間。”

  一部戲劇作品的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被搬上舞&那一刻起,修改與打磨便如影隨形,這是一個動態的、生長的過程。

  話劇《北上》自2024年9月在杭州首演以來,已經走過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寧波、重慶等地。杭州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張媛介紹,秉持“不斷打磨、持續淬煉”的創作理念,主創團隊在劇本、表演、舞美等多方面反復推敲、精益求精,並多次召開專家研討會,不斷修改升級,努力將這部戲做成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

 讓千年運河文化“活”在當下

  “中國大運河”於2014年申遺成功,這也是小説和話劇《北上》故事的“終點”。

  大運河綿延3200余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穿越2500多年奔流至今,見證着中華民族的奮鬥與興盛。隨着大運河重要性的不斷凸顯,沿線對於大運河的治理有了大幅提升,自然和人文景觀都出現了新的樣態,讓當下的人們與歷史建立起&&。

 貨船通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拱宸橋。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我們常説‘喚醒’大運河,在當下,最為切實可行的路徑或許是文化意義上的喚醒,去不斷思考如何發掘、保護運河文化。”徐則臣説。

  當話劇《北上》在運河沿線城市巡演,當數字光影讓大運河歷史場景重現舞&,古今交織的敘事讓運河文化在現代化劇場中重生,這條千年水脈正通過各種藝術形式煥發新生。

  重慶觀眾邱悅知道大運河位列《世界遺産名錄》,但只覺得是個離自己很遙遠的“文化新聞”,直到這次看了話劇《北上》,在劇裏看到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延續百年的人情,意識到大運河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讓這些“活遺産”被更多人看見的開始。

  “就像劇裏若隱若現的非遺元素,從造船的老手藝到漕運裏的老規矩,再到現在人對運河故事的守護,這些沒寫進名錄裏的細節,才是運河最珍貴的‘傳承密碼’。”邱悅説。

  舞&之下,話劇《北上》還將杭州特色與季節風物帶給當地觀眾,在劇院前廳通過實物、展陳、互動裝置等形式,打造一座限時“小博物館”,把杭城宋韻“搬”到了現場,讓觀眾在觀演前就領略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

  重慶演出結束後,解濤説:“希望通過演出,傳遞出大運河奔涌不息的生命力,尤其願年輕觀眾能從中讀懂這條河承載的民族記憶與情感,並在未來繼續書寫屬於大運河的新篇章。”

  市民在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大運河堤頂路上騎行。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在今年8月舉辦的第七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上,來自運河沿線城市的文旅推介官,採用滑稽戲表現形式,通過情景演繹、鬥詩、地方戲曲聯唱,生動推介運河城市特色文化。

  不止於藝術創作,隨着技術的賦能, 運河的水脈和文脈在數字世界中煥發出更加靈動的文化張力,也帶動了文旅産業升級。

  今年暑期,位於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河奇境”V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探索展入口處排起長隊。“運河奇境”依託大運河歷史文化,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沉浸式體驗環境,讓觀眾自由探索運河場景,通過手勢操作觸發劇情關卡,在NPC(非玩家角色)“避水小神獸”引導下完成6個章節的運河穿越,用前沿技術重構千年運河史詩。

  “運河奇境”V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探索展。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供圖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當人們覺得文化遺産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時,保護就會變成自覺行動。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