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成都11月3日電(蔡霈霜)打卡劇目中描繪的熱門景區、觀賞無人機打造的科技光影秀、在沉浸式夜游場景中“穿越時空”……正在川渝大地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通過精品劇目展演、“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特色線路,巧妙串聯起演出場館、旅游景區與文化地標,在藝術欣賞與旅游體驗的有機結合中,激發文旅消費的新動能。
從“觀演”到“沉浸”:文化消費新場景的體驗升級
“看完川劇《夢回東坡》,再去三蘇祠打卡,這種‘白天游景點、晚上看演出’的旅行方式太讚了!”藝術作品與景區形成的聯動,讓文化體驗從“單向觀看”變為“雙向沉浸”,游客對這樣的文旅融合體驗讚不絕口。
10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四川成都啟幕,並將於11月5日在重慶閉幕。這場以“藝動巴山蜀水 共繪時代新篇”為主題的藝術盛宴,推出了“跟着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游川渝”100個文旅特色場景,涵蓋夜游經濟、文博藝術、科技藝術、特色街區、文創市集等多元領域。

10月16日,演員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開幕演出中表演《潤川化蜀》篇章。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上,四川原創舞蹈詩劇《蜀道》大放異彩,為現場觀眾帶來三國豪傑故事的詩意呈現。不少觀眾在看劇之後,紛紛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體驗三國文化。而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推出的非遺市集、AI科技與精品展覽等多維業態,構建沉浸式三國文化消費場景,僅在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就累計接待了觀眾82.44萬人次,文創收入同比增長21.18%。
而成都的“夜游錦江”場景也在中國藝術節期間大受歡迎,其以科技賦能,利用烏篷船、全息投影、燈光秀與煙火秀共同構建出“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串聯起東門碼頭、安順廊橋等城市地標,成為成都夜間經濟的亮眼名片。
據了解,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整體活動將持續至2025年底,100余&(個)優秀舞&藝術作品,174個群眾文化作品,約1000件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將陸續亮相。
這些精品藝術作品還將通過巡迴演出、駐場呈現、延展展覽等方式,實現“留下來”“演下去”,不斷疊加效應,持續放大藝術成果的服務效能和市場效益。
“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産業協同激活消費新生態
“新韻重慶”無人機燈光秀以5000架無人機為“空中畫筆”,將靜態文化元素轉化為動態光影秀,打造沉浸式科技文旅體驗;四川宜賓文旅會展集團旗下興文石海景區打造的“仙宴洞天——逍遙宴”在溶洞內打造苗疆風情長桌宴,結合燈光秀與非遺歌舞,實現“移動式”民族風情體驗……在本屆藝術節中,“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藝術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持續激活消費新生態。
“原計劃逛一圈就離開,結果拍了漢服寫真、買了文創、嘗了鹽幫菜,聽説晚上還有非遺打鐵花,乾脆準備在這裡住一晚!”游客李女士笑着説。這正是自貢仙市古鎮的魅力:將鹽運文化與民俗藝術深度融合,構建起“日間漫游+月夜狂歡”的全時體驗場景。
類似的跨界、跨地域的聯動活動將持續開展,既挖掘巴蜀文化藝術深厚底蘊,也引導文藝活力輻射到更廣領域。

游客體驗“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大空間VR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德陽市文旅局 供圖)
將三星堆紋樣元素融入舞&的舞蹈詩劇《蜀道》,成功激發了觀眾對三星堆博物館的探訪熱情。在博物館內的“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大空間VR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游客們可借助VR技術,化身為“考古隊員”,在共享的虛擬場景中自由移動、探索,親身步入考古現場,感受文物出土的震撼瞬間。
藝術展覽領域的跨界融合同樣亮眼。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展覽開幕式10月16日在重慶舉行。510余件美術類作品、320余件書法篆刻類作品、290余件攝影類作品,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出,為廣大觀眾獻上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川渝協同賦能: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何以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其背後源於多維度的合力。既離不開政策層面的布局引導,也得益於高品質文化産品供給,更依託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藝術節産生的深層次共振,這共同催生了“藝術+文旅”的聚合反應。

這是10月16日拍攝的四川大劇院外景。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文旅産業。川渝兩地地域相鄰、人文相親、文化相近,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産業最多元、市場最廣闊的區域之一。兩地相互賦能、相向發展,持續優化文旅融合發展環境,聚焦支持高能級主體、高品質供給,加力推出系列惠民措施,增強游客體驗感,着力做強文旅經濟、激發消費活力。
本屆藝術節上,川渝兩地的聯動效應更是疊加放大。重慶原創歌劇《塵埃落定》、舞劇《杜甫》《天下大足》、芭蕾舞《驚鴻》,川渝合作話劇《誰在敲門》等作品,將角逐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
這些蘊含着巴蜀大地深厚文化底蘊的高質量藝術作品,為兩地協同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核心載體,讓“一場演出帶火一座城”的效應成為可能。
“中國藝術節與巴蜀文化的結合,是川渝文化産業集群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文旅融合從淺層結合向深度共生轉型的關鍵路徑。”四川傳媒學院副教授王奇説。
據了解,川渝還聯合推出“戲劇雙城記”、美術作品展,聯手推介100個文旅消費新場景,共同打造“品質打卡地”,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集中展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成果。
“通過雙城聯動機制,不僅全方位展現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更成為推動巴蜀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實現文化自信與文旅發展的同頻共振。”四川傳媒學院副教授劉蔚然&&。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不僅是一場文化盛會,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實踐。“藝術+文旅”的深度融合,成功將藝術資源轉化為文旅發展新動能,為區域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範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