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鏡頭 | “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近鏡頭 | “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2022-05-16 08:18:03 來源: 新華網 提示:全文字,閱讀需要分鐘
關注學習進行時
微博
Qzone

  國産大飛機,承載着幾代人的中國夢。這一刻,夢想迎來新時代的迴響。

  2014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專程來到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登上C919大型客機展示樣機,坐在駕駛艙主駕駛的座位上,了解速度表、高度表、航跡圖等有關儀器儀表情況。

  “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動作用、標誌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堅定有力。

  大廳裏,人們聞訊趕來。

  時任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的胡雙錢,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總書記和我們前排的設計師、工人、試飛員等一一握手,雖然時間短暫,但我終生難忘。”

  讓胡雙錢和同事們深受觸動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現場看得細,問得也細。在駕駛艙,他詳細了解有關設計情況。穿過飛機客艙時,他兩次在座位上坐下來感受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還對大家説,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説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我深切地體會到,國家是多麼重視大飛機項目。”胡雙錢深感振奮,“我們要力爭早日讓自主研製的大型客機在藍天上自由翱翔。”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可搭乘超過150名乘客,航程可達5500公里。國內有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産業人員參與研製。

  這架飛機上凝聚的,不僅有突破創新的中國智慧,更有堅持夢想的國家意志。

  在多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他反復指出,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

  從“天問一號”探訪火星,到“奮鬥者”號深潛馬裏亞納海溝;從“北斗”組網、“復興號”飛馳,到快速研製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和高水平疫苗……一個個“中國印記”銘刻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

  “大型客機研發和生産製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標誌。”

  “中國飛機製造業走過了一段艱難、坎坷、曲折的歷程,現在是而今邁步從頭越,勢頭很好,開局很好……”

  習近平總書記對國産大飛機的寄望之高、關切之深,讓在場工作人員既驚喜興奮,也深感重任在肩。

  時任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的李東升回憶:“總書記的每一句話都在我們心中引起了極大的共鳴,大家報以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

  當總書記步出綜合試驗大廳時,許多年輕人自發跟隨着,不捨得離開。

  “我寄厚望於你們。中國大飛機事業萬里長征走了又一步,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少上了年紀的科研人員熱淚盈眶。

  這次考察後第3年,2017年5月5日,C919翱翔藍天,成功首飛。中國大飛機之路,行穩致遠!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鐫刻着執政者奮進的步伐。4月18日起,新華社開設“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精心選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溫暖故事。

更多閱讀,請點擊【專題】近鏡頭·溫暖的瞬間

總策劃:傅華

總監製:張宿堂

策劃:孫承斌 陳二厚

監製:趙承 劉潔 孫志平 陳凱星 霍小光 賴向東 樊華 齊慧傑

統籌:李忠發 吳丹 黃玥

文字:董瑞豐 賈遠琨

攝影:蘭紅光

音頻:吳煒玲 劉在

視覺:畢曉洋 李京

設計:焦旭鋒 殷哲倫 馬發展

協調:胡若晗 王曉曈

推廣:李明 趙鵬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 詹婧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5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