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歲末年初,三晉大地天寒地凍。回眸2022年,我們行走山西親睹、親歷的那些人、那些事,此刻仍溫潤心間。年終盤點之際,再次捧出這些令我們淚目、暖心的山西故事,希望給予更多人前行的力量。
新華網太原12月29日電(王亮)看著玉露香梨挂滿枝頭,太行山上的侯志強笑了,“花甲之年搏一把,算是幹成了。”
2009年,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常村黨支書侯志強去蘇州農村學習,感覺“大受刺激”。經過東奔西走的實地學習後,選擇通過有機旱作的方式種植玉露香梨。
樹能不能種活、活了能不能挂果、結果後好不好吃、産下的梨能不能賣出去……面對一連串的疑問,侯志強和村兩委帶着農民幹、做給村民看。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航拍夏日太行山裏的常村,新居、香梨和綠樹,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新華網 發 (馬夢迪 攝)
2014年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常村被列為貧困村後,有了更多政策和資金的傾斜,防鳥防雹網、水泥路、冷庫、農業保險等護航玉露香梨“生長”。
2016年底,常村依靠玉露香梨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常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前的一千元變為2021年的三萬多元。香梨小鎮成了常村下一個目標。
投身於脫貧攻堅的,還有回到呂梁山的張新勤。
“呂梁山上魚米鄉,蘆葦悠悠粽飄香。”這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的寫照。脫貧攻堅期間,前青塘村開始發展粽子産業,村支書張新文動員在晉中市榆次區做電動車生意的弟弟張新勤回鄉創業。
一張全家福為粽子“代言”。新華網 發(馮宇 攝)
開發適合消費者口味的創新産品,開通天貓網店和抖音直播,與酒店聯合推出小分量的早餐粽……多年在外打拼的張新勤有着生意人的頭腦,但縈繞在腦海裏的還有粽子寓意的團圓和傳承。
“青塘粽”的主打宣傳照就來自張新勤於手機拍攝的一張照片,“爺爺奶奶教孫女包粽子的瞬間,有着溫暖和幸福。”
這張全家福代言的青塘粽成為呂梁市級非遺項目,帶着呂梁山蘆葦的清香和黃河灘棗的甜蜜走向遠方。
被鄉情召喚回鄉的還有“鋼鐵男”張峰。
“90後”張峰年少時就去青海打拼,賣鋼材掙下了些家底。回到呂梁山,看到父老鄉親過得不好,心裏不是個滋味,“我就想讓鄉親們有個活幹,有個錢掙。”
張峰看準了在脫貧攻堅戰在呂梁山壯大起來的食用菌。“呂梁山裏夏天氣溫低,補充了市場上夏季香菇的缺口。”自2021年以來,張峰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35個養菇棚、65個出菇棚,養菌、收菇,一年到頭也閒不下來。
張峰投資建設的香菇大棚,讓鄉親們有了工作。新華網 發(馮宇 攝)
“香菇菌蓋做食材,香菇腿做香菇醬,香菇腳做藥材。”從城市回到鄉村,從外地回到家鄉,年輕的張峰沒有什麼不適應,“看到鄉里鄉親通過自己的勞動,每月能有些收入,我打心眼裏高興。”
相關鏈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