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被稱為“老醯兒”的山西人,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怎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即日起,新華網山西頻道推出系列融媒報道,聚焦山西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譜寫的新篇章,三晉大地的新變化、新氣象、新故事。
新華網太原6月2日電(王亮)庭院的案板上,放着糯米和粽葉,爺爺奶奶在教孫女包粽子,祖孫眼神中流淌着幸福的微笑……這是張新勤前幾年拍的一張照片,而今這張照片成為“青塘粽”的主打宣傳照,“那是溫暖的瞬間,也是幸福的傳承。”
端午前夕,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前青塘村見到張新勤時,他每隔兩三分鐘就要接打一次電話,並略帶歉意地告知對方:“各地的訂單太多了,實在生産不出來,已停止接單好幾日了。”
這是一份青塘粽子帶來的“甜蜜”煩惱。

航拍粽子産業園。新華網 發
前青塘村位於湫水河西岸,一年四季水量充足,孕育着品質優良的茂密蘆葦,雖有着“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的名聲,但很長時間“抱着金飯碗,卻要討飯吃”。
脫貧攻堅期間,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前青塘村開始發展粽子産業,村支書張新文動員在晉中市榆次區做電動車生意的弟弟張新勤回鄉創業。
多年在外打拼的張新勤有着生意人的頭腦:村裏要想靠粽子致富必須有龍頭企業,有適合消費者口味的創新産品,有接觸年輕人的天貓網店和抖音直播……

粽子生産車間。新華網 發
在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廳裏,陳列着黃米粽、江米粽、無糖粽、山楂粽等多個産品。“我們每年銷售600萬隻粽子,創收3000多萬元,線上銷售佔比已突破三成。”張新勤邊介紹邊暢想,還要把粽子做得小一些進入酒店,讓粽子從節日食品變成常規食品。
無論粽子怎麼“變”,青塘粽裏總有呂梁山的蘆葦、黃河灘的蜜棗。經過努力,臨縣青塘“蜜浸大棗粽”被評定為呂梁市級非遺項目,張新勤成為該非遺項目的第八代傳承人。
青塘粽子的産品包裝、品牌塑造要體現“文化”和“傳承”,合作公司拿出的企業形象設計始終不能讓張新勤滿意。手機中存放的那張全家福觸發了他,“照片裏的團圓、幸福和傳承,與青塘粽子的非遺氣質相匹配。”

在太原的一家超市裏,青塘粽子上架銷售。
名氣越來越大的青塘粽走出呂梁山,走向太原乃至北京等地。前青塘村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辦廠或成立家庭作坊,全村粽子加工作坊超過了一百家。
“鄉村振興一定要有産業,沒産業就無從發展。”在張新勤看來,除了粽子,前青塘村還要開發利用好自身的水資源、紅色資源等,在鄉村旅游等方面發力,“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