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雜技“演劇”後,如何對接新觀眾新舞&
第六屆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日前在上海落幕,近百位專家學者和雜技教育的同行與院團管理者相聚一堂,圍繞“中國雜技演藝發展和雜技教育”這一話題交流近年來中國雜技演藝發展情況,聚焦雜技演員這一創作要素,探討當雜技進入“演劇”時代後,中國雜技教育如何遵循藝術創作規律,適應中國雜技演藝快速發展的需求。
融合多樣美學,雜技藝術迭代進行時
中國作為雜技大國,擁有着光輝燦爛的雜技歷史。在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談及融合和創新對雜技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國雜協分黨組書記唐延海&&,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戰上海》為以雜技劇為代表的最新藝術呈現形式注入了活力。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提到,在經歷了短節目、綜藝晚會和秀的階段後,雜技藝術進入了雜技劇的時期,並在新時代迎來了大發展。雜技劇要求技術和藝術高度融合、形式和內容要求統一。與此同時,觀眾的心態也從消遣娛樂轉換為審美慾望的滿足和價值觀系統的獲得。
湖南省雜技劇院近年來推出了借鑒音樂劇多樣性和流行風格的雜技音樂劇《加油吧少年》和融入現代舞美學觀點的新雜技舞&劇《青春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據湖南省雜技劇院董事長趙雙午介紹,這兩部作品正是借鑒了新馬戲的創作特點——製作簡約、演出成本低,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比較高,對年輕人有吸引力,但又並非照搬新馬戲,挑戰了已有的技巧樣式,“雜技表演的市場空間需要通過多樣的形式來拓展,甚至可以嘗試小劇場”。
“終生雜技”理念,助推雜技人才培養
中國雜協主席邊發吉認為,在雜技藝術發展到“劇”的當下,對於演員及幕後創作者的高等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舞&創作緊缺複合型人才。“塑造人物的內心、靈魂、思想,演員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底蘊。”邊發吉認為,當今的科技給中國的藝術提供了廣闊無邊的空間,雜技中的技巧、道具、造型、創意、策劃、導演部分都大有可為。
人才是雜技藝術發展的關鍵,近幾年來,新的雜技表演形式對雜技演員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員不僅要展示雜技技巧,還要扮演角色,理解導演的意圖,推進劇情,塑造人物。來自上海馬戲學校的教師何莉介紹了學校“終生雜技”的教育理念和“三維四段”教學模式,即科學、藝術、訓練三個維度,和基本功教學、節目基礎能力教學、節目教學和實訓教學四個成長梯度,旨在為學生帶來更精準、更科學的指導,為最後形成“終生雜技”的教育目標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第一屆於2009年舉辦,至今已具有一定的業內國際影響力,為國內雜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通過這一&&,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雜技教育專家們研討了雜技教育的辦學與管理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系統化教育等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擴大了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國內雜技在人才培養、藝術呈現等方面的創新與提高。本屆論壇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聯主辦,中國文聯雜技藝術發展中心、中國雜協教育委員會、上海市雜技家協會、上海市馬戲學校、上海雜技團共同承辦。(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