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機械:精準研判超前謀布,攻克更多“不可能”

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當下,熊貓機械確立了新目標——“313”數字工廠,即每畝地産值3000萬元、人均産值1000萬元、每畝上繳稅收300萬元。(採訪對象供圖)
企業成長中,掌舵人的方向感至關重要,如若沒有精準捕捉風向、踩準時代鼓點,曾經的優勢便可能不復存在。
世紀之交,當不少企業忙着鋪攤子時,池學聰帶領的上海熊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卻有意放緩腳步。企業甚至明文規定:不是專利産品就不做。彼時,大多數企業仍屬於跟隨創新階段。這條規定也遭遇了企業內部員工的不解:“研發投入再多,成果很可能被競爭對手抄襲,這樣的堅持還有意義嗎?”
但反對聲再多,老池堅持己見。“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修課。”在他看來,企業唯有不斷創新,抓住風口把握趨勢,才能在浪潮來臨時不被擊潰,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能清晰顯示水流清濁度,失誤率僅為千分之一……熊貓機械自主研發的智慧水務新品即將量産。這一能直接裝入供水管網的創新産品,研發成本僅為國外同類産品的五分之一。
新産品成為企業創新的一個縮影。從單槍匹馬到擁有千余名員工,從自己研發到建立高水平研究團隊,從生産汽車清洗機到建立智慧水務全産業鏈,熊貓機械在一次次轉型中練就一身創新真功夫。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當下,它又確立了一個新目標——“313”數字工廠,即每畝地産值3000萬元、人均産值1000萬元、每畝上繳稅收300萬元。
預判風向:源於對社會需求的精準洞察
梳理熊貓機械的發展歷程,令人驚訝的是,它似乎總能精確預判風向,在趨勢來臨之前不慌不忙地提前謀布。
創新路上,每一步都考驗着企業經營者的定力與魄力。熊貓機械在國家知識産權局建立之前,便立下了創新産品為根的企業理念;在水資源、能源節約集約硬約束之前,已早早籌謀研發節能産品;在工業4.0概念風靡之前,不僅實現了水務設備的遠程監控,更打通了上下游産業鏈。
精確預測行業發展,源於對社會需求的精準洞察。池學聰説,“如果你在一個行業或領域足夠深耕,你總能或多或少捕捉到風向。”
在他人看來,運籌帷幄的池學聰,心中也有自己的焦灼。“幾乎沒有哪一刻是完全放鬆的,時時都有危機感。”俗話説,船小好調頭,但反過來則意味着,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難免會面臨創新的掣肘。
作為一家擁有約3000名員工、年銷售額數十億元的民營企業,當下的每步創新都需要慎之又慎。一旦方向偏離主航道,企業將面臨難以挽回的損失。
雖然起步謹慎,但池學聰一旦認定了方向,便會不遺餘力地全情投入。每年,熊貓機械都會向研發環節投入約3億元,幾乎都是“九死一生”的創新試驗。但池學聰篤信,企業想創新成功就要有定力,不僅能夠寬容失敗,更要有甘坐冷板凳的覺悟。
走出舒適圈:發現瓶頸就要迎難而上
池學聰為何對創新如此堅持?他擺擺手道:“可能我這個人很執拗。”
執著創新的老池,從不懼怕走出舒適圈。不久前,他跨界進入新領域——無機膜,這一高性能膜材料對於市政污水處理至關重要。但在當前,受限於成本等多重因素,企業大多使用有機膜。熊貓機械將智慧水務核心部件的材料替換成陶瓷膜,性能穩定,但不足之處是價格過高。
一旦發現瓶頸就要迎難而上,老池的身上依舊有溫州企業家敢闖敢拼的印記。他期待,將這款新材料的價格降至與有機膜持平。
“經歷了創新淬煉,企業就能脫胎換骨,發展也將更上層樓。”老池透露,眼下,熊貓機械正瞄準超聲水錶領域持續創新。相較於傳統機械水錶,超聲水錶抗凍性強、污染少,還能精準分析用戶的用水習慣,也更符合未來直飲水錶的發展趨勢。被納入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後,熊貓機械順利“孵”出國內首個量程比R1000的超聲水錶,並迅速投入批量生産。
下一步,池學聰信心滿滿:將瞄準行業空白,攻克更多“不可能”!(王嘉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