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萬豐奧特董事局主席陳愛蓮:以全球化視野打造高端製造業
新華網上海12月12日電(王若宇)“復旦是我讀過的所有院校中最好的學校,也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像是又回到了學生時代,畢業了還唸唸不忘那段學習的日子,與校友們常常聚會,思考企業的未來方向。” 説起在復旦大學EMBA的學習經歷,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形容其為“創業生涯重要的加速器”。
從汽車零部件生産,到全球化並購高端機器人製造,全産業鏈布局通用航空産業,打造航空特色小鎮,在陳愛蓮三十多年的創業生涯中,一直圍繞“大交通”做文章,她對於終身學習的執着態度,也使得企業總是可以踏準節拍,抓住市場機會,最終成為全球製造業細分賽道的贏家。
數字化浪潮正在重構中國製造業,陳愛蓮認為,振興民族工業,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正是中國企業家群體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這不僅需要重視技術和人才,始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而且要不斷進行管理創新,用全球化視野來打造高端製造業。
在復旦大學EMBA成立二十周年之際,新華網獨家專訪了復旦EMBA 2003級校友、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通過她的創業經歷、管理實踐、全球化並購探索,探訪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之路。
抓住時代機遇,打開創業大門
上世紀90年代,伴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加速,長三角地區的民營經濟進一步活躍,一大批民營企業崛地而起並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陳愛蓮看到了這樣的歷史機遇,毅然放棄了“鐵飯碗”,加入到創業大潮之中。1994年,陳愛蓮在浙江紹興創立了萬豐鋁輪廠,也就是萬豐奧特控股集團的前身。雖然當時下海創業並不罕見,但是製造業尤其是機械領域幾乎都是男人的天下,但陳愛蓮卻偏不信邪,深信“婦女能頂半邊天”,誓要在零部件製造領域闖出一片天。
當時,下海創業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浙江又是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創業氣氛非常活躍。陳愛蓮拉起一個七八人的小團隊,做了三個月的走訪調研,發現摩托車輕量化輪轂的市場空間非常大,於是選擇摩托車零部件作為産品切入口,大膽借款50萬,投入鋁合金輪轂製造領域。初期的創業生涯非常艱苦,一無資金,二無裝備,三無廠房,不過陳愛蓮堅信質量就是最好的市場敲門磚,雖然最初産品只是仿製品,但是陳愛蓮狠抓産品質量,提出“永恒提升價值”的經營理念,即使面對失敗的産品,她也有效應對,絕不讓自家産品“爛尾”,這讓企業的産品聲譽在市場競爭中有了口碑。
1997年,萬豐鋁輪創業第三年,已經成為同行業112家公司中的第1位,在市場佔有率、質量滿意率、購買首選率、品牌綜合競爭力上都成為佼佼者。對於這段成功經歷,陳愛蓮自己總結是源於市場定位準確。當時她提出了“一覽眾山小,再覽眾山無”的口號,敢於不惜重金招聘,在上世紀90年代就直接開出百萬年薪來招攬人才,“當時招了4個人,年薪都是100萬”,陳愛蓮回憶道。
提前預判風口,中國汽車市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上世紀90年代,陳愛蓮在美國出差的時候,發現每戶家庭都有至少一輛汽車,她敏銳地意識到,中國家庭普及汽車只是時間問題,未來汽車市場一定可以超過美國,公司如果在這個領域深耕將大有可為。”她開始帶領萬豐進軍汽車整車製造,但是過程並不順遂,兜兜轉轉,基於公司原有的業務優勢,最終確認汽車零部件製造為主要的業務調整方向。
事實也證明了陳愛蓮的判斷,伴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家用汽車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普通家庭的重要出行工具, 1998年,中國汽車市場總銷量在100萬輛左右;到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達1364萬輛,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第一。萬豐也在這波爆發式增長中享受到了巨大的紅利。這個過程讓陳愛蓮明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企業發展思路,企業做大了絕對不能貪大求全,專注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最終萬豐在輪轂這個細分領域上做到了全球第一。“提前布局,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練好‘內功’,才能化危為機。”陳愛蓮説。
伴隨着企業不斷壯大,員工數從幾人增長到幾千人,陳愛蓮有了重回校園充電的想法。
結緣復旦,開啟企業轉型升級之路
“新世紀初,我就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學習了,2002年聽説EMBA開班,我就産生了報考的想法。”復旦EMBA以培養“將帥之才”為宗旨,不僅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現代工商管理知識,更以復旦百年底蘊和人文素養,來為企業家完善知識結構,激發創新潛能,這些都極符合陳愛蓮的需求。全中文的教育模式,也給這位沒有太多英語基礎的女企業家一個接觸全球頂級EMBA教育的機會。
在筆試中,陳愛蓮殷切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學習意願,“志在必‘讀’”的態度引起了時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的陸雄文教授的注意。在面試環節,本來半個小時的面試延長到一個多小時,陳愛蓮這樣敢於大膽創新、放手嘗試、專注中國本土製造的企業家,正是陸院長心目中EMBA群體的代表,陳愛蓮順利進入復旦EMBA學習。
此後的學習生涯,大大打開了陳愛蓮的眼界,她收穫了豐富的學識,帶領公司轉型升級再上一層樓,從傳統的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化。2003年,公司從單一的鋁輪産業轉型升級為多産業的集團公司,陳愛蓮擔任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目標是讓萬豐成為一家跨國集團公司,實現資本、管理、人才、科技、品牌5個方面的國際化。
大多數創業者管理企業主要依靠於個人經驗和直覺,缺乏系統性管理知識體系的支撐,這也是陳愛蓮選擇到復旦進行系統性學習的重要原因,復旦EMBA的學習,讓她暫時從繁忙的日常業務中解脫出來,從更高的維度思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戰略,從而對企業發展、管理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一次企業內控課程上,陳愛蓮以自己公司為例第一個上交了作業,而李若山老師也將這個作業當成了課堂討論案例,讓同學們提出各自的想法,最後,陳愛蓮把課上討論的方案帶回公司進行實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復旦EMBA收穫甚多,陳愛蓮發動公司高管都去學習,後來乾脆帶着兩批高管到復旦進行兩個月的短期培訓,她的兒子吳錦華在研究生畢業歸國後創業接班,陳愛蓮也提議他報讀了復旦EMBA,經過復旦的學習,理論結合實踐,吳錦華入選為國家“萬人計劃”名單,這些都為萬豐奧特後來的全球化並購打下了人才與管理的基礎,成為民營企業全球並購的先鋒,距離跨國集團的夢想更進一步。
全球化並購,肩負振興民族工業使命
過去的二十年,也是中國企業深度融入全球化、開啟跨國並購的二十年,而萬豐奧特的跨國並購,也是企業發展過程的最大亮點之一,並在多個細分領域從中國第一做到了全球第一,肩負起壯大民族工業、擴大全球影響力的使命。
“萬豐作為製造企業,並購對象選擇的也都是國際領先的製造企業,不僅可以吸收引進先進技術,還能提高國際市場佔有率。”陳愛蓮對萬豐的並購選擇有着清晰的規劃,2013年底,萬豐收購加拿大鎂瑞丁(MERIDIAN),一舉成為全球鎂合金巨頭 ;2016年,萬豐並購了美國Paslin公司,這是一家在焊接機器人領域的標杆企業,公司切入到智能裝備領域;2017年,萬豐完成加拿大鑽石飛機項目的收購,這種“拿來主義”的並購打法,也使得後來進入到通用航空全産業鏈。近十年的大規模跨國並購,讓萬豐奧特從汽車零部件領域拓展到鎂合金製造、機器人、通用飛機等高端製造領域,成為中國海外並購的明星企業。通過收購捷克、奧地利的飛機製造企業,萬豐涵蓋飛機製造、機場建設、通航運營、航校培訓、空中保障等全産業鏈的國際化戰略布局基本成型。
陳愛蓮總結了海外並購的三個原則:一是堅持只做自己擅長的“大交通”領域;二是並購對象必須是該行業內全球領先者,擁有行業核心技術;三是價格必須合理。在陳愛蓮看來,正是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大手筆的海外並購,企業從經營國際化邁向資本、人才、科技、品牌國際化,成為一家布局“大交通”的跨國企業集團,客戶遍佈全球主要市場。
陳愛蓮堅信,參考汽車行業進入家庭的普及路徑,伴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未來通用航空市場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企業並購過程中,如何消化吸收海外並購資産,也是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一大難關,海外資産成為企業資金“黑洞”的案例也時有發生,這也是近幾年國家不斷優化海外並購的重要原因。對此陳愛蓮認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一定要明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跨國並購要有明確的戰略定位,管理者不能隨意“拍腦袋”,而要充分考慮到産業的協同性。萬豐橫跨了汽車部件、高端裝備、通用航空三大産業,看似沒有直接關聯,但都是“大交通”産業,並沒有離開高端製造業這個核心,全球化的布局主要是提高市場佔有率和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飛機製造、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可以彌補國內長期以來的短板,也為推動行業進步,振興民族工業,成為全球單打冠軍作出貢獻。
作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親歷者,陳愛蓮建議:中國企業走出去做跨國並購,一定要做好戰略規劃,要深入研究並購企業所在國家的法律與文化,一定要融合中外的管理文化,培養國際化人才,從而提升企業的國際化運營能力,創造長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