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切除8厘米氣管加隆突 “再生”患者存活滿5年

2022年12月12日 09:53:56 來源: 解放日報

  如今,科學家可從患者肋骨中提取幹細胞,接種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上,再生組織器官,這個神奇的技術就是“組織工程學”。基於自主知識産權的“體內生物反應器”專利技術,由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譚強領銜團隊,克服傳統組織工程技術的不足,構建出大段組織工程氣管。基於此技術救治的首位患者韓先生已成功存活滿5年。這也標誌着胸科醫院率先成功為傳統醫學無法醫治的氣管危重患者,開闢出新的生命之路。

  “沒想到自己能活下來,還能活得那麼好。”韓先生神采奕奕,完全看不出他曾因氣管腫瘤被“憋”壞了。5年前,韓先生來胸科醫院就診時,腫瘤已超過6厘米,幾乎堵住整根氣管,侵犯了隆突,呼吸困難。他跑遍全國各地的大醫院,都沒尋到解決方案。

  當時,譚強正在開展一項“組織工程化氣管臨床試驗研究”,這是亞洲首個組織工程化氣管臨床應用研究,旨在運用組織工程化氣管替代品,修復切除範圍超過6厘米、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氣管缺損。經評估,韓先生成為這一研究的首名入組患者。術中,專家切除了8厘米氣管加隆突,並成功接入6厘米組織工程氣管。這一手術的成功,突破了氣管外科的醫學極限。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韓先生完全恢復了正常生活,至今年已存活滿5年。5年中,在呼吸內鏡中心孫加源主任團隊的鼎力支持下,氣管鏡隨訪證實,植入的氣管替代品完全被自體再生組織替代,成功實現組織工程氣管再生。

  “雖然氣管疾病較罕見,但我國每年有3000余名患者面臨大段氣管缺損絕境,我們的技術讓他們有了希望。”譚強説。此次胸科醫院實現組織工程化氣管臨床研究的成果轉化,將進一步擴大該技術在臨床的應用。項目組也計劃將“體內生物反應器”專利技術擴展運用到其他組織工程器官構建,如食道、骨、心肌等,打開再生醫學大門。

  一直以來,由於氣管獨有的血管結構和時刻暴露於空氣細菌中的特殊性,氣管替代研究被認為存在無法逾越的難點——緩慢再血管化和反復感染。因此,氣管替代研究被譽為胸外科的“哥德巴赫猜想”。(黃楊子)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