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三角居民享“同城待遇”有獲得感

2022年08月14日 09:15:09 來源: 解放日報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3年多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跨域協同抓落實,方方面面的變化正在不斷發生。基礎設施的“硬體”更硬、公共服務的“軟體”更軟,無論是對當下的體驗,還是對未來的期待,都令滬蘇浙皖老百姓臉上寫滿獲得感和幸福感。

  互聯互通

  2020年9月,比預計時間提前了3個月,東航路—康力大道竣工了,工程收尾時,總有附近居民去元蕩橋橋頭觀望,關心工程進展,一遍遍問:“什麼時候能通車?”如今,由於這條省際斷頭路的打通,他們從上海青浦到江蘇吳江的通行時間大大縮短,這也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後,打通的首條省際斷頭路。長三角的“通”,老百姓感受度最高的地方在交通——2018年6月,長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運輸部門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框架協議》,截至目前,長三角第一批17條省際斷頭路項目中,8條已通車,大路之外,還有不少“毛細血管”般的跨地區小路也通了,或者把攔路的水泥墩子和限高桿拆掉了。物理上打通斷頭路的背後,是跨省域審批流程、設計思路和建設模式的打通。

  除了公路,這些年,“軌道上的長三角”也在不斷跑出加速度。

  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高鐵運營里程超6500公里。杭黃高鐵、商合杭高鐵、滬蘇通鐵路一期等鐵路已投入運營,全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速鐵路杭&高鐵建成通車,滬蘇通鐵路二期、滬蘇湖鐵路、寧淮鐵路、合新高鐵等均已開工建設。城際市域鐵路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間基本實現城際客運高頻次1—1.5小時快速通達。

  一些普通人“看不見”的長三角基礎設施也通了。

  作為國家和浙江省級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工程,浙滬聯絡線工程始於浙滬一期工程海鹽分輸站,途經海鹽縣、平湖市、嘉興港區,最終接至上海市分界處,全長45.8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8億立方米,跨上海分界處後將由上海天然氣管網連接至上海金山站。重點LNG接收站建設加快推進,助力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增強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電力方面,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過江通道、淮滬特高壓等重大能源基礎設施項目也紛紛建成並投入運營。不僅如此,核電、風電、光伏等一批新能源項目也在陸續規劃。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將大大增強長三角油氣、電力資源的互聯互通、互供互保能力。

  隨着5G時代的全面到來,“數字新基建”也成為重要的一環。截至今年6月底,三省一市累計建成5G基站43萬個,佔全國比重約四分之一,累計推進5G創新應用項目超5000個,組織實施“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項目1352個。上海超算中心、無錫超算中心、昆山超算中心、烏鎮之光(桐鄉)超算中心及合肥先進計算中心能級不斷提升,全域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方案設計及互聯互通試運行工作完成,面向長三角的區域性能力支撐平台體系基本建立。

  同城待遇

  長三角的“通”,還通在服務上。

  無論身處長三角哪座城市,與其他長三角城市的“同城待遇”越來越明顯了。

  長三角“一網通辦”上線三年多來,打造了長三角共享交換平台,累計交換數據4.3億次(條); 下轉3版(上接第1版) 推出138項長三角跨省通辦服務;實現37類高頻電子證照高效共享互認。除此以外,三省一市分別牽頭,推出了一批全國首創跨省應用,如“政銀合作”,長三角區域“掃碼通行”,異地就醫“同城化”,公積金服務“一體化”。

  去年11月,浙江省人社廳“廳長信箱”收到一封感謝信,寫信人李先生常住安徽合肥,在前往浙江湖州辦事過程中忘帶身份證,後來在工作人員幫助下,通過社會保障卡完成了身份證明,解決了他的難題。如今,長三角居民服務“一卡通”可以實現政務服務“一卡通辦”,交通領域“一卡通行”,文旅領域“一卡通游”,待遇補貼“一卡通領”和醫療健康“一卡通結”。2021年底,實現了21項居民服務事項在長三角區域一卡通用,今年將進一步拓展至37項。

  看病就醫一直是民眾最為關切的領域,也是最容易有獲得感的領域。做好長三角醫保一體化既是大事,也是難事。目前,長三角區域內41個城市實現了醫保“一卡通”,截至2022年2月底,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總量超820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1.8億元。與此同時,長三角區域價採聯動工作,長三角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統一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記者 劉暢)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