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制度創新示範區張開隱形翅膀

2022年08月11日 09:00:57 來源: 新民晚報

白色橋墩露出水面,高鐵“水上漂”的滬蘇湖鐵路推進建設 張龍 攝

  比天氣更熱的是腳下這片土地。前天,中外記者匯聚“青吳嘉”,一同見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的最新進展。元蕩、江南圩田、長三角互聯網醫院、滬蘇嘉城際鐵路……近三年,示範區聚焦“一廳三片”和生態保護、互聯互通、産業創新、公共服務四個重點領域,100多項重大項目持續推進,累計推出88項具有開創性的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在長三角和全國複製推廣。

  在項目建設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中,示範區正朝着“一田三新”的定位穩步前進。“比起一條路的建成通車本身,這背後的制度創新更值得關注。”猶記得元蕩路建成通車時,曾有執委會工作人員這樣説。那些他們在“無人區闖出的新路”,將成為一雙雙“隱形的翅膀”,助力後來人在區域經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廣袤天空,飛得更快、更高、更好。

  觸類旁通

  加速跑更快

  曾有不少人描繪過示範區的藍圖,“跨省域、最江南、超級都市圈”大概算得上是最有煙火氣的一個,實在卻又不失浪漫。儘管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但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鋒,説起滬蘇嘉城際鐵路三地同步開工的那個現場,依舊動容。在這背後,示範區執委會和滬蘇浙兩省一市相關部門做了多少工作,青吳嘉三地下了多少工夫,一言難盡。

  滬蘇嘉城際鐵路是示範區又一標誌性工程,作為“軌道上的示範區”的核心線路,將示範區核心功能區串點成線,實現重要功能節點之間30分鐘可達;而通過交通改變示範區的區位優勢,將原先省界毗鄰區域發展洼地抬高,成為三地交匯的中心,讓要素流動起來。如果摒除行政區劃的因素,將上海超級都市圈(包括蘇州、嘉興)看作一個整體,那麼“交通可達、公共服務均等、生態良好”的示範區,不就是“最江南”的中央生態和創新價值高地嗎?

  “以往一條鐵路從規劃到開工都要三四年的時間,滬蘇嘉城際鐵路只用了1年左右,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劉鋒説。速度不是憑空而來,它和兩年多來的積累密不可分,滬蘇嘉城際鐵路的背後明顯可以看到“元蕩路”的影子。

  元蕩路作為示範區先行啟動區內首個啟動的跨域交通項目,打破了元蕩作為青浦、吳江天然地理分界的存在,兩條斷頭路跨界相接,將青吳兩地通行由原40分鐘縮短至5分鐘。在從項目協作到一體化發展的摸索過程中,形成的“六個一”(共謀一個項目、共建一批機制、共繪一張藍圖、共商一套標準、共推一份計劃、共管一個運維)的跨域建設新機制,是劉鋒口中跨域項目建設皆可複製的重要工作方法。

  “項目的背後是一體化制度創新的有力支撐,滬蘇嘉的‘四個統一’(全線路系統制式、技術標準、建設時序、貫通運營)就是鐵路領域建設的‘元蕩六個一’,從工作專班到技術專班,一整套的協調機制已經非常成熟,有了一體化發展的共識和實現路徑,項目推進得非常快。在這條跨域鐵路上,我們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示範區速度’,一體化的速度。”劉鋒説。

  由點及面

  覆蓋面更廣

  “區域研發總監,300萬元+”“首席科學家,300萬元+”“OLED新材料研發專家,250萬元”“自動化設備控制系統研發,150萬元”……前不久舉行的首屆示範區全鏈結大會上,“青吳嘉”高質量發展需求清單重磅發布,其中“人才”需求多達200多項,在這裡,百萬年薪招賢納士不是噱頭,而是企業向人才展示的最大“誠意”。一時間,獵頭們聞風而動,一場人才爭奪戰已拉開大幕。

  人才就是未來。“到2025年,示範區人才總量要達到100萬,現在還有40萬的缺口。”作為執委會營商和産業發展部部長的朱正偉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人才在示範區實現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廣區域的資質互認和自由流動,這也是他們部門自始便立下的“軍令狀”。

  最早的試水,是從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開始的。“最初只是想從最有可能突破的領域入手。”執委會營商和産業發展部主管姜志雙坦言。推薦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機械專業高級工程師職稱聯合評審……由易及難、由點及面,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裏,姜志雙桌上的“紅頭文件”一份份增多,一次次從“0”到“1”的嘗試,將橫亙在人才流動前的障礙逐個擊破。

  更讓大家振奮的是,7月26日,《關於促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人才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20條政策舉措、26項重點工作任務乾貨滿滿,通過人才制度、政策、環境的創新,為示範區人才流動、共享、共建保駕護航,一體化制度創新釋放的更多改革紅利,將激發更強的發展動能,持續賦能示範區建設。

  在示範區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在“水鄉客廳”範圍內探索創新人才“雙聘制”,實行“人才飛地”合作新模式,符合條件的人才可跨區域申報滬蘇浙各級人才計劃;每年認定一批優秀人才,授予“示範區太浦英才”稱號,並在示範區享受相應政策和便利;打破地域和戶籍限制,支持示範區進行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跨域招考(聘)……“這些政策舉措,既有之前人才政策的持續深化,也有更多點面、更廣領域的探索,目標是打造人才流動無障礙、人才共享無保留的人才高質量發展共同體,為示範區‘一田三新’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姜志雙説。

  深化規範

  含金量更高

  對於河流阡陌,湖域眾多的示範區來説,水環境是亮出的第一張名片。要擦亮示範區的生態底色,水治理勢必先行。交界地往往是三不管的地方,水環境是什麼樣子?省際邊界區域木材、砂石亂堆,入湖河道淤積,圍湖養殖,生態退化……這是常態,初見時的憂心,讓執委會將工作重心瞄準了示範區核心跨域水體“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汾湖、元蕩)生態治理,並從中探尋跨域水體聯保共治之道。

  2020年10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相繼印發,打響了示範區生態保衛戰,標誌着示範區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實施跨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治理的制度創新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示範區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探索從未停步,而示範區水務領域工作也隨之進入了一體化標準和規範的制度創新2.0版新階段,制度創新含金量更高。“我們將進一步規範和深化‘一河三湖’聯合河湖長機制,形成聯合河湖長制工作規範,推動聯合巡河、聯合保潔、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治理等一體化制度的常態化開展。”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忠偉説,今年示範區將爭取形成1-2個高顯示度、高含金量的水務領域聯合標準。

  “經過前兩年的探索,我們將把聯合河湖長制的常態工作標準化,通過市場監管部門立項,成為一個標準。”據劉鋒介紹,目前,這一標準已經申報立項,9月份將形成階段性成果,今年底明年初有望正式&&。“標準”的形成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在這個領域一體化的氛圍已經形成了,大家都按照同樣的標準做事,就不分彼此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制度創新是可複製、可推廣的,而這在劉鋒看來,是示範區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先手棋和突破口的核心價值所在,他説,繼長三角區域開啟攜手推進跨界水體共保聯治的實踐之後,如今,聯合河湖長制已經在全國其他省際毗鄰區域開始複製推廣。 (毛麗君)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