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協同治理,打贏“藍天保衛戰”

2022年07月23日 09:24:25 來源: 解放日報

清涼夏夜,不少市民來到陸家嘴濱江遊玩。  孟雨涵 攝

  隨著PM2.5濃度的降低,越來越多的“水晶天”開始出現,但在日前舉行的“2022民生訪談”中,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卻對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空氣污染形勢持謹慎態度。

  因為,“藍天下也會有污染”,而且造成這種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臭氧,從2017年起就已取代PM2.5成為上海大氣治理領域的首要污染物。

  自2015年以來,上海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數濃度始終在145微克/立方米至181微克/立方米的區間內徘徊,兩起兩落。

  “的確遏制了上升勢頭,但未形成明顯的持續下降趨勢。”程鵬表示,上海的“藍天保衛戰”將繼續堅持PM 2.5與臭氧協同控制的路線,但“深水區”的治理難度更大,對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提出挑戰。

  協同防控也十分重要

  今年3月至5月,上海戶外環境“安靜”許多。但出人意料的是,這3個月內,上海出現了14天的空氣污染,其中13天的首要污染物都是臭氧。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黃成表示,大部分臭氧是由人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高溫光照條件下産生化學反應形成。“氮氧化物是原料,揮發性有機物是燃料。”黃成表示,臭氧濃度與兩種前體污染物是非線性關係,如果兩種前體污染物下降的幅度不一致,在復雜的生成機制下,臭氧的背景濃度反而會提升。

  這使得治理臭氧時常使用一個詞:協同。

  黃成表示,目前一種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將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削減的比例控制在2:1至3:1之間,可有效減少臭氧超標天數,“除了前體污染物排放的協同削減,本地和區域、城區和郊區的協同防控也十分重要”。

  “兩條腿走路”開展治理

  從2013年起,上海就開始“兩條腿走路”——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時,開展兩輪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在氮氧化物的控制上,上海聚焦鋼鐵、電廠、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全市燃煤電廠2017年已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國三柴油車限行淘汰工作也已完成。

  在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方面,上海在2013年至2017年啟動第一輪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一方面通過法律法規、標準、排污許可制度等倒逼;另一方面運用經濟杠桿,出臺專項補貼政策,累計發放資金2.38億元,推動末端治理設施在企業的普及,以及企業原輔料、生産工藝、設備等的綠色轉型。2020年,上海啟動第二輪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在達標排放的基礎上推動企業“超量減排”。

  “近年來,上海城區總體處于‘揮發性有機物控制區’,優先治理揮發性有機物,可使臭氧治理效益最大化。”黃成表示,目前對于臭氧污染貢獻較大的揮發性有機物的認知還不足,對“潛在”的高貢獻度物種的研究還不夠。未來的重點是找到它們,進而構建源譜庫和排放清單,為精準治理、削減排放指明方向。據透露,上海生態環境部門已開始第三輪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的前瞻性研究。(陳璽撼 劉再騁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4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