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生訪談|上海住建委主任:打響“兩舊一村”改造攻堅戰

新華網上海7月7日電(記者 鄭鈞天)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即將收官,未來的“兩舊一村”改造攻堅戰怎麼打?“一江一河”濱水空間今年有哪些新提升?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
“上海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強的合力、更大的力度建設人民城市,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凱7日做客“2022民生訪談”時回應了廣大市民關心的一系列問題。

圖説: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凱(左一)7日做客“2022民生訪談”
成片舊改即將收官 打響“兩舊一村”改造攻堅戰
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五年累計已實施改造308萬平方米,涉及15.4萬戶居民,這一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今年將歷史性解決。
沒有住過舊式里弄的人,很難體會到那裏居住條件的窘迫。“這項工作是上海市委、市政府16項民生實事工程之首!”姚凱説,如今的舊改徵詢,往往居民當天簽約率就能超過99.5%,有的舊改基地甚至可以達到100%,當天即生效。
截至2021年底,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還剩約20萬平方米、1.1萬戶。受疫情衝擊,上海舊改上半年一度按下暫停鍵。姚凱透露,6月份以來,上海市各級部門創新工作方法,全面加速推進舊區改造工作。截至6月底,中心城區完成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13.6萬平方米、0.68萬戶,分別佔全年計劃任務的67%、61%,目前全市僅剩黃浦區6.4萬平方米、4200戶待改。“7月底前,上海將為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工作畫上歷史性的句號。”

圖説:6月30日,上海市虹口區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
成片二級舊裏完成改造之後,舊改的下一個工作方向在哪?姚凱透露,下一步,上海舊改的重點將轉向城中村改造和舊住房成套改造。
作為超大城市,上海的“兩舊一村”改造——舊區改造、舊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備受關注。“上海將打響‘兩舊一村’改造攻堅戰!”姚凱説,到去年底,上海中心城區剩餘零星二級舊裏以下房屋約43萬平方米、1.5萬戶。“相對於成片改造,零星舊改的難度更大,一是資金平衡難度大,動遷成本高企;二是政策實施難度大,因為居民普遍希望通過徵收方式實施改造,原地舊住房綜合改造的意願不強。”
在零星舊改項目中,居民動遷之後,政府將根據當地居民需要,規劃建設一些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如養老設施、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在寸土寸金的地段打造若干公共活動空間。
除了全面啟動零星舊改之外,不成套的舊住房改造亦將加速推進。姚凱&&,上海市住建委正在研究多種政策予以實施,可能採用徵收方式,也可能採用拆除重建方式,也可能是抽戶或改建的方式,“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關鍵是要實現戶內成套的目標,即一戶中有獨立衞生間、獨立廚房和臥室,滿足程度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條件。”
散落在城市邊界的城中村,成為上海本輪疫情的重災區。“之前,城中村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意願已然十分強烈,疫情出現後,城中村改造則更為迫切。”姚凱説,城中村外來人口多、流動性大,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煤衛公用,環境消殺工作做不到十分徹底。因此,上海已下定決心加快城中村改造,以改善居民、村民生活,同時改善城市面貌,尤其要在城郊結合部推進生態建設。
姚凱&&,未來上海將&&“兩舊一村”改造的總體專項規劃,零星舊改、不成套房屋改造、城中村改造將分別有對應的政策體系,並專門&&若干法律,提供法治保障。在完善政策體系設計的基礎上,相關部門將盡快落實改造實施方案。
新地標、新內涵 “一江一河”濱水空間持續提升
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的濱水空間基本貫通後,成為上海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姚凱&&,今年上海將繼續推進“一江一河”的貫通,進一步提升完善濱水空間的功能。
姚凱説,今年蘇州河兩岸的貫通提升,除環境改善、品質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功能提升。“蘇州河兩岸是親民、親水岸線。今年的重要任務,是把體育、文化、休閒功能跟蘇州河的水上功能結合起來,計劃今年底實現蘇州河水上游覽航線的正式開通。”
航線開通後,蘇州河沿岸的不少歷史建築就可以串聯起來,讓歷史建築和自然環境完美融合,為市民群眾增添一個生活的新選項。姚凱&&,屆時,市民游客可以擁有多種選擇,市民可以選擇在岸線漫步,也可以乘坐水上游覽的游艇,停靠在M50、夢清園等地標“打卡”,還可以到華東政法學院欣賞僅次於外灘的上海第二大歷史建築群……
“在一江一河沿岸打造更多公共開放空間,已成為社會共識,也得到了各方的普遍支持。上海市住建委正在研究黃浦江上海理工大學段的貫通方案,把江邊步行系統的貫通和校園歷史建築有機結合起來,讓市民群眾可以走進去再度品味校園生活。”姚凱透露,上海理工大學濱江段貫通2023年將正式啟動,爭取在2024年實現貫通開放。
2021年底,上海專門頒佈了《上海市黃浦江蘇州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在姚凱看來,這是一部有溫度的地方法規,充分保障了一江一河沿岸地區的建設、規劃和後續管理,更考慮到市民群眾不同的生活需求。今明兩年,蘇州河和黃浦江貫通工程將繼續南拓北延,進一步往南北延伸,上海理工大學段就是北部延伸的重點。
“一江一河的貫通開放,體現了上海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發展方向。”姚凱説,按照一定半徑配套服務需求,在“一江一河”沿線增設方便市民群眾生活的公共服務設施,如體育公園、服務驛站等,並將這些功能進一步向腹地延伸。

圖説:上海蘇州河濱水岸線基本貫通開放。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世博文化公園是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生動案例。去年底,該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除綠化休閒功能以外,公園裏還設有大型公共活動設施,如正在建設的上海大歌劇院等,未來這裡將集文藝演出、體育活動、馬術比賽、休閒打卡於一體,成為一座獨具魅力的大型文化公園。
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發展進一步深入
近年來,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三年行動滾動推進,逐步實現了美麗家園、美麗街區建設。“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精細化管理,讓上海城市空間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每一寸空間都可以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城市發展的便利。”姚凱説。
“城市傢具”是上海近年來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的重要內容。姚凱以遮陽棚舉例説,“以前建一個遮陽棚很簡單,只要老百姓有需求就可以設置。但現在的要求很高,建什麼樣的、在什麼地段建、美觀不美觀,很多市民都很關心。”
姚凱&&,如今很多“城市傢具”、公共空間的設計不是根據設計師的圖紙,而更多來自人民群眾的智慧。“很多市民對設計家門口的公共空間參與度非常高,所以政府也在轉變思維,取得大家共同認同的,才能成為實施方案。人人共享、人人參與,才能讓人人共同維護。”

圖説:人們在蘇州河公共空間座椅上休息。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當前,數字化轉型在上海的精細化管理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一網統管”的頂層設計下,上海市住建委專門打造了一個城市精細化管理平台,對城市運行各個領域進行體檢。“通過這個平台,對城市運行指標進行預處理,對一些安全隱患做到儘早發現,遏制在萌芽狀態,保證城市正常運行。”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是上海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碳排放大戶之一的建築行業,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姚凱介紹説,上海把綠色低碳理念始終貫穿於城市建設全方位、全過程,目前上海有很多新建建築和改造建築可以實現低碳甚至零碳。
今年上半年,上海落實超低能耗的建築已達到130萬平方米以上,全國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築在上海臨港已經結構封頂,基本可形成自我循環。姚凱介紹説,今年下半年,上海將推動超低能耗建築的規模化發展,落實今年200萬平方米以上的項目目標;對存量建築進行低碳化改造,對建築的可再生能源進行一些規模化運用,如對部分公共建築、公共設施進行光伏化改造,減少碳排放。(完)
新華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