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砥礪奮進新征程,上海明確這些任務

2022年06月26日 08:51:4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記者吳振東、郭敬丹、楊有宗)6月25日,中國共産黨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開幕,李強同志代表十一屆上海市委作報告。過去五年極不平凡,未來五年如何砥礪奮進?黨代會報告給出明確“任務書”“路線圖”。

  2022年6月1日,上海外灘。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晴雨表”“參照係”“金名片”】

  過去五年,上海綜合實力躍上新&階。全市生産總值連續跨過3萬億元、4萬億元兩個大&階,2021年人均GDP達到17.36萬元,相當於2.69萬美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今後五年,上海將推進“世界影響力”能級顯著提升。經濟總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續進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核心競爭力全面增強。經過五年的努力,上海要更深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使更多的“上海指數”“上海價格”成為世界市場的晴雨表、更多的“上海標準”“上海方案”成為國際規則制定的參照係、更多的“上海創新”“上海品牌”成為享譽全球的金名片。

  【城市繁華與農村繁榮交相輝映】

  2021年12月20日,俯瞰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提出,今後五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徵充分彰顯,黨的全面領導持續加強,各方面制度和體制機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城市理念深入踐行,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持續深化,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五個人人”充分彰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譜寫新篇。

  經過五年的努力,上海要實現經濟發展質的穩步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互動並進,城市的繁華與農村的繁榮交相輝映,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共同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

  【國際風範與東方神韻相得益彰】

  展望今後五年,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風範更具魅力。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全球高層次人才近悅遠來,開放優勢進一步彰顯,各類市場主體充滿活力。城市精神品格浸潤人心,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多元多樣,國際風範與東方神韻相得益彰。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裡創新創業、追逐夢想,人的個性得到尊重、才華得到展示、價值得以實現,創意靈感在這裡迸發,時尚潮流在這裡定義,美好生活處處可見,真正使在這兒的人引以為豪、來過的人為之傾心、沒來過的人充滿嚮往。

  【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

   2021年11月5日,第四屆進博會。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國家戰略牽引是上海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今後五年,上海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深層次結構性改革,突出改革系統集成。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産業化雙向鏈結快車道。順應制度型開放趨勢,探索構建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增強對國際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核心環節的吸附力,完善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經濟安全保障體系。打造世界級戰略性&&,增強運作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成果。持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放大溢出帶動效應。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要素組合方式、資源約束條件的系統性變革。今後五年,上海強化“四個論英雄”發展導向,全面提升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

  推動城市核心功能在量的積累中實現質的飛躍。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打造連接全球、買賣全球、服務全球的資源配置中心。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動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持續優化城市的産業結構、業態結構、動力結構。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産業數字化與數字産業化協同發展、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貫通發展。

  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支撐作用。推動中心城區提高經濟密度和産業附加值水平,加快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

  立足超大城市特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彰顯鄉村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嚴守耕地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大力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結,更好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入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暢通經濟循環,完善現代流通體系。

  【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

  上海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社會主義民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提高人大主導的地方立法工作效能,密切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的&&。人民政協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支持政協聚焦服務大局,提升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堅持協商於民、協商為民,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大團結大聯合是統一戰線的本質要求。堅持和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做好對&、港澳、海外統戰和僑務等工作。

  【彰顯“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

  2021年6月10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現場。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今後五年,上海將堅定文化自信,做好信仰信念堅如磐石、輿論引導話語響亮、文化發展生機勃勃。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出更多“上海原創”精品,打造家門口的演藝新空間、人文新景觀、休閒好去處,以敬畏之心保護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歷史文脈、“最江南”的鄉村文化肌理。堅持做強“碼頭”、激活“源頭”、勇立“潮頭”,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之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創産業繁榮發展。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2021年5月15日,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上海提出,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着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推進“雙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深化就業創業服務,拓展職業發展通道,為追夢圓夢提供機遇和舞&。聚焦宜居安居需求,讓年輕人住有所居、扎根上海。

  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打造充滿活力的銀發經濟。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鼓勵支持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讓更多老年朋友擁有“踏遍青山人未老”“如今歸來仍少年”的多彩生活。

  加強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提升應急醫療救治能力,深化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改革。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深入開展全民健身行動和愛國衞生運動。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生活困難群體保障力度,推進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繪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筆畫”】

  上海提出,把握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以治理數字化牽引治理現代化,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牽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實現城市全周期管理,構建更加完善的城市運行數字體徵體系。繪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筆畫”,更加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推動更多城市公共空間開發開放。堅持問計於民,汲取群眾智慧,強化基層社區建設,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強化極端情況下城市基本運行保障體系。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今後五年,上海將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上海將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加強氫能、碳捕集、減污降碳、高效安全儲能等綠色低碳技術的攻關和應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産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上海將優化“一江一河一帶”生態空間布局,實施“千座公園”計劃,打造更多慢行游憩空間。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築牢城市生態屏障。

  【努力創造無愧於黨的誕生地的黨建成果】

  2021年6月1日拍攝的中共一大會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上海將堅持不懈鍛造幹部隊伍。堅持黨管幹部原則、新時代好幹部標準,樹立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彰顯充滿激情、富於創造、勇於擔當的幹部特質。

  嚴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上海將深化對各領域黨建的分類指導,創新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形式和活動方式,更好實現組織和工作的全覆蓋、宗旨和作用的全覆蓋,推動構建各領域基層黨建互聯互補互動的黨建新格局。

  奮發有為踏上新的征程。上海全市黨員、幹部要永葆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堅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懷,錘煉責任擔當,激發奮鬥熱情,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幹字當頭、迎難而上、比學趕超,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李強説,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撫今追昔,這裡誕生了中國共産黨,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演繹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放眼世界,當代中國正進行着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上海肩負着當好排頭兵和先行者的光榮使命。這是一場新的跨越,更是一次新的出征。我們要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時代使命,做出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新業績,努力為這座光榮的城市增添新的榮光。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3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