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讓城市記憶更好延續、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2022年06月23日 09:24:4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6月22日電(記者 吳振東、郭敬丹)《永不消逝的電波》《戰上海》《大江大河》《攀登者》《1921》……近年來,上海打造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藝精品。22日舉行的中共上海市委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現已取得豐碩成果。上海要讓文化更好服務廣大市民,讓市民真正成為城市文化的主人;不斷提升“上海文化”標識度,充分彰顯上海城市軟實力,把上海早日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

  趙嘉鳴介紹説,上海將黨的創新理論作為城市文化發展的主心骨、定盤星,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上海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建成開放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建成國家5A級景區。接下來,將重點圍繞1921年至1933年黨中央在滬12年這段紅色歷史,構建大聯動、多維度、立體式的傳承弘揚工作格局,讓城市記憶更好延續、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趙嘉鳴&&,上海堅持抓大作品、出大製作。其中,雜技劇《戰上海》已成為年度爆款,同名電視劇即將殺青,龍華題材長篇小説《千里江山圖》在今年4月推出。同時,堅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永不消逝的電波》三年來在全國演出超400場;“演藝大世界”在環人民廣場1.5平方公里範圍已建成專業劇場和演藝新空間31個,是國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三年來已有145部劇目在此首發首演。上海將通過深化院團改革,推出更多爆款劇目,全力打響上海“演藝大世界”品牌;將培育、吸引也熱忱歡迎更多優秀劇目來“演藝大世界”首演、首秀、駐演。

  目前,上海已經基本打造出“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趙嘉鳴指出,下一步,上海將高質量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地標。其中,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於2022年開放,為國內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於2023年竣工,定位為世界頂級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大歌劇院計劃在2024年竣工,目標是打造“國際歌劇藝術的重要舞&”。上海還將加快更新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打造“家門口的文化客廳”“最美公共文化空間”,通過文化引領品質生活,厚植人民城市的文化品味。

  近年來,上海着力推動文化創意産業跨越式發展,目前已有超過7000家影視企業落戶上海,成為全國舉辦藝術博覽會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電競賽事收入全國佔比超50%,網絡文學實現銷售收入133億元,創意設計總産出超1.2萬億元。目前,上海文創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已達13%左右,支柱産業地位日益凸顯。趙嘉鳴説,上海下一步將深入實施“文化+”戰略,加快建設更具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文創産業中心,誠摯歡迎全國乃至全球文創企業、文創人才到上海創業、投資、生根、發展。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3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