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魔都·守滬擔當 | 架起疫情防控“智慧中樞” 大數據助力上海一線精準抗疫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3月27日電(記者胡潔菲)當前,上海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病毒不僅考驗着個人的免疫系統,同樣也考驗着整個社會的“免疫系統”,抗疫迫切需要更為智慧的神經中樞的指揮。推出電子“防疫志願者通行證”、政企合作化解保供難題……在上海,大數據治理正讓城市的疫情防控更智慧、更精準。
打開“徐匯區居村微平台”,點擊“居民&賬”,輸入封控管理和核酸檢測的通知信息,很快,居委的居民就收到了一條精準投放的核酸檢測通知短信……變過去的“小喇叭”廣播為更加精準的大數據運用,上海市徐匯區漕河涇街道的做法,正成為大數據抗疫的有效實踐。
“以往梳理居民信息、打印通知等耗時時間長,還容易出錯,現在都解決了。”徐匯區漕河涇街道龍漕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壽冬梁説,通過鏈結徐匯區城運中心,“徐匯區居村微平台”能清楚統計居民做核酸的次數、完成情況,極大方便了管理。
而在上海市嘉定區,通過與大數據中心的後&打通,相關部門還變紙質的小區“&&通行證”為電子“防疫志願者通行證”,不僅讓通行證的發放時間縮短、驗證難度下降,還能將其與核酸檢測情況進行交叉驗證,有效杜絕了過期、冒用等情況。

圖説:徐匯“匯治理”平台市民頁面,受訪者供圖
“大數據抗疫,就是變過去的‘人海戰術’為技術賦能。”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看來,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人力手段,核酸檢測和社區封控等工作多少存在“百密一疏”的風險,但是數字化讓抗疫變得更安全、精準、高效。
除了打通政府內部各部門的數據平台,上海還着力推進政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賦能防疫。
比如,秉持着應檢盡檢的原則,上海當前正積極組織在社區周邊、關鍵路段新增臨時核酸檢測點位,以滿足市民不斷攀升的檢測需求。然而,200多個點位具體位置何在、排隊情況如何、開放時間怎樣,這些動態信息的精準呈現、傳遞卻是個難題。
為此,有關部門積極與美團、高德、百度等企業展開闔作。如今,在相關的App上,核酸檢測點位、熱力圖、預約查詢等都能一鍵解決。
在保供問題上,針對基層反映買菜難等問題,相關社區還積極與數字化科技企業商派軟體對接,推出“疫起買菜”小程序。它能夠銜接封控小區居民、周邊菜場和超市供應商,在解決居民買菜難的基礎上,還保證了菜場和商販的正常經營。
“雖然這些都是純公益行為,也拉高了企業成本,但是疫情下能盡一些綿薄之力,我非常高興。”商派軟體創始人裴大鵬説,上線當天,“疫起買菜”就産生572個訂單,成交金額39655元,服務了6家菜場/超市和500余戶居民。

圖説:電商平台加強保供,受訪者供圖
“疫情防控的志願者不應單一理解為工具化、流程化任務的執行,還應該是創造力、專業性的代名詞。”在鄭磊看來,抗疫需要社會全員的支持和配合,當前政府後&數據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未來,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可以探索將其開放給專業機構或個人,充分運用社會的智慧提升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新華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