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見“外”,抗“疫”無國界——上海“洋志願者”紛紛上線
新華社上海3月29日電(記者有之炘、何欣榮)當前,上海疫情防控阻擊戰處於攻堅階段,全市約有14萬名志願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線。在抗“疫”一線,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是來自法國、印度、德國、老撾、韓國、巴基斯坦、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洋志願者”。
住在上海市閔行區虹橋鎮錦繡江南小區的樸昌柱是韓國人,在上海居住了20年。疫情期間,他主動報名擔任社區志願者。能説一口流利中文的他及時將居委會實行的防疫舉措和各種注意事項翻譯成韓文,傳達給周邊的韓國居民,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
在社區,總能看到樸昌柱忙碌的身影,時而在核酸檢測現場幫忙,時而為外籍居民翻譯,時而維持現場秩序。“上海就是我的家,抗擊疫情是大家的事情,我做志願者當仁不讓。”樸昌柱説。

來自英國的志願者亞當在小區內用小喇叭“喊話”。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口音“特殊”,但效果卻不“馬虎”。由於中文説得不太流暢,在正式上崗志願服務的前一天,英國小夥亞當苦練發音,為小喇叭“喊話”做足了準備。
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亞當産生了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並把旅行首站選在中國。來到中國後,他被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熱情的民風、壯麗的景色和富有特色的美食深深吸引,於是決定留在這裡,在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雙語學校當一名數學教師。
近期,上海本土疫情反復,面臨嚴峻複雜挑戰。亞當所在學校開始上網課,他在嘉定區安亭鎮居住的小區啟動了網格化核酸篩查。社區招志願者來組織居民核酸檢測,他馬上報了名。
接受記者採訪的當日,天空飄着雨,天氣微涼,亞當正穿着防護服,和其他幾位志願者一起協助居民測體溫、預約核酸檢測。“今天的任務是協助2400余名居民進行核酸檢測,居民們非常配合,我很高興可以為社區盡一點力,希望我們能攜手戰勝病毒!”亞當充滿信心地説。

來自巴基斯坦的哈比在志願者工作現場。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在社區集中核酸檢測的過程中,不少外籍友人碰到了“健康雲”二維碼查找、公告解讀等難題。住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巴基斯坦小哥哈比大顯身手,作為志願者的他在中英文之間來回切換,為周圍的外籍居民們答疑解惑。
“疫情來襲,看到那麼多抗疫一線的志願者勇敢逆行,我越發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也更加堅定了通過志願服務回饋這座城市的決心。”哈比向記者&&,“抗疫沒有國界,上海我們一起守護!”
各展所長,齊心協力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奉賢校區自閉環管理以來,校內師生足不出校已有半個月之長。為了解決學生和教師的理髮需求,學校自發組建了“理髮志願天團”,其中就有一名來自老撾的留學生楊福,同學們都稱他為“國際Tony”,連連為這位技術嫻熟的外籍志願者點讚。
在滬的外企高管也主動參與到志願活動中來。在上海市靜安區靜安寺街道華山居民區裏,有一位身上貼有“保持一米距離”紙張的外籍志願者格外顯眼,她是愛特思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思伊文。思伊文告訴記者,她不僅自己主動報名,還發動了公司其他同事來參加志願服務。“看著醫護人員的辛勤工作,也想盡己所能作一點貢獻,集合更多志願力量,守‘滬’城市。”思伊文説。
在居家封閉的日子裏,一些“洋志願者”通過創作歌曲、錄製短視頻等方式,在自媒體上記錄志願服務點滴,裝點生活色彩。
“帶着信念我們一起堅持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終將到來,一起在這裡建造我們的家!”來自新加坡的志願者薩爾在短短4天時間裏,創作演唱了《這裡就是家》,感謝在疫情中所有無私奉獻的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和廣大志願者們。
為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了解、參與上海的志願服務,上海市誌願者協會已推出英文版“上海志願者註冊”“上海志願者保險”等操作指引,並為持有護照的註冊志願者,加快後&人工審核進度,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參與渠道和更有效的服務保障,引導廣大國際友人積極參與志願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