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碼魔都·守滬擔當 | 核酸檢測,生産、檢測都在和時間賽跑

2022年03月30日 20:23:28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3月27日電(記者楊有宗、龔雯)“從之前每天平均3000管的檢測量,到本輪疫情期間最多1.6萬管的單日檢測量。”今年56歲,有着19年黨齡的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第七黨支部書記、檢驗科主任王蕾對記者説,數字變化的背後是科室黨員的付出,以及黨員衝鋒在前對大家的感召。

  此輪疫情發生以來,上海核酸檢測量激增,結果等待時間有所延長。如何在緩解大家的焦慮有效助力抗疫?這就需要檢測機構和醫院在保證檢測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加快核酸檢測,縮短檢測結果上傳的時間。


  (檢測人員在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內。受訪者供圖)

  據悉,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不僅承擔着醫院內“應檢盡檢”及“願檢盡檢”人群的核酸篩查,還承擔區域內5個社區核酸普篩任務,以及部分重點監測人員、隔離點人員以及發熱門診的核酸檢測任務。

  按照相關要求,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單日最大核酸檢測能力要達到1萬管。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檢驗科從2021年5月份開始啟用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以來,至此輪疫情發生後,每天的檢測量從原來的每天三四千管,提升到最高峰時的1.6萬管。單日最大檢測量超過設計檢測能力6000管。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背後是不斷優化的核酸檢測流程、檢測人員超長的工作時間和艱苦付出。

  3月8日,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進入閉環管理,人手緊缺。恰逢此時,今年33歲,有着13年黨齡的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第七黨支部委員、檢驗科免疫分子組副組長熊仲波所在小區要求他立即居家進入閉環管理。

  (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核酸檢測實驗室內的核酸檢測樣本。受訪者供圖)

  面臨如此艱巨的核酸檢測任務,熊仲波在與居委會溝通後選擇留在醫院,連續奮戰了十幾天,帶領小組成員加班加點進行核酸檢測。“疫情當前,核酸檢測任務繁重,一旦回家,就會被封閉在社區無法參與工作。所以就選擇留在醫院,並在體檢科找了些長凳,臨時搭建了一張床。”

  “黨員就應該挑最重的擔子!”説這話的是今年46歲,有着24年黨齡的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第七黨支部委員、檢驗科生化組組長王微。在她輪班到方艙值夜班的當晚,相關機構臨時送來4000多管樣本,王微所在的核酸檢測小組從晚上9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點。在工作期間,同事勸王微到實驗室外面喝口水休息一下,但王微拒絕了。王微説,當時想的就是儘早把樣本檢測完,給下一組同事減輕壓力。

  最艱苦的時候每個組6到7個人,2個班組輪流上,一天24小時一刻不停歇……在這樣的努力下,用最少的人員創造出了24小時核酸檢測量突破1.6萬管的奇蹟。

  和疫情的戰鬥還沒有結束,連續高強度的核酸檢測讓王蕾心裏有了底。“這支隊伍已經鍛煉出來了,在黨員和黨組織的感召下,科室的同志們都展現出了不怕困難,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不但檢測技術更嫻熟,遇到可疑陽性結果判斷和審核也更細緻、更淡定,團隊的凝聚力也更強。”王蕾説。

  核酸檢測需求激增,在生産端,為助力上海市提升核酸檢測能力,之江生物加班加點生産核酸檢測試劑盒,同時也在助力進一步提升兄弟單位上海之江醫學檢驗所的檢測效率。

  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便是人手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之江生物黨支部書記李沛曉同公司管理層人員一起快速統計所需支援的崗位數目,協調人員安排,組織公司黨員積極加入支援隊伍。

  李沛曉説,“不少黨員積極報名,大家有的是管理人員,有的是研發人員,大家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自發成為試劑盒生産車間的一顆螺絲釘,成為檢測實驗室中的‘大白’……同時他們還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協助處理生産車間以及核酸檢測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他們的付出與勇於奉獻的心態,是一切有條不紊運轉背後不可忽視的存在。”

  目前,之江生物試劑日産能可達200萬人份,在必要時可提升到300萬人份。近期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透出信息,上海正多舉措加強核酸檢測能力,按10混1測算,將實現在原有基礎上累計新增45萬管、即新增最高450萬人份的日檢測目標。

  新華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53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