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戰鬥在“疫”線的平凡英雄——上海抗疫一線見聞
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 3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致敬!戰鬥在“疫”線的平凡英雄——上海抗疫一線見聞》的報道。
曾經寬敞明亮的大廳,被層層玻璃隔成了一個從門口直達電梯口的透明通道;樓道地毯上,鋪上了兩層厚厚的塑料隔板;每個房間門口都放了一個白色塑料凳,有的正放、有的倒放;空氣中瀰漫着濃烈的消毒水氣味,不見一個人影……3月25日深夜,記者被專車送到了上海這家集中隔離酒店。
由於在上海戰疫一線多處採訪拍攝,記者成了次密接。身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責任在身,被集中隔離雖屬偶然,卻也不意外。當置身靜謐的隔離房間,回顧連日來採訪過的每一位平凡英雄,心中充滿了敬意和感動。此時此刻,這座城市正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開展新一輪核酸篩查。各行各業有無數戰鬥在“疫”線的平凡英雄,勇毅堅守,決不退縮。

3月18日,上海松江區洞涇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給一位小朋友進行核酸採樣。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佩戴着黨員徽章的59歲檢驗科主任
在大規模人群篩查中,快速精準的核酸檢測至關重要。這些報告是怎樣&&的?在上海市東方醫院的支持下,記者&&到該院檢驗科主任范列英,今年已59歲的她依然奮戰在一線。
3月21日夜裏,記者前往採訪拍攝的時候,天正下着大雨,馬路上空空蕩蕩。東方醫院檢驗科PCR(基因擴增)實驗室裏,燈火通明一片忙碌。浦東新區許多社區當天採集的核酸樣本,正源源不斷地送到這裡來檢測。
穿上白色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口罩和手套,記者走進PCR實驗室。只見一筐筐待檢測的核酸樣本堆放在工作&上,幾乎堆成了“小山”;全副武裝的檢測人員在各自崗位上忙碌着,相互之間的工作交流話語都是簡短而急促。
根據工作流程,他們首先要對待檢測的核酸樣本編號,逐個進行掃碼登記;然後逐個進行取樣核酸提取,再將提取好的核酸樣本,加入到PCR反應體系中;“加樣”完成後,放入PCR儀器中進行擴增,整個過程需要三個小時,才能看到檢測結果。完成審核後,第一時間上傳“健康雲”。

3月21日深夜,上海市東方醫院檢驗科檢驗人員將待檢測的核酸樣本進行掃碼登記。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單個核酸樣本的檢測流程尚且如此複雜,何況是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檢測如此大的批量,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PCR實驗室裏的溫度很高,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汗水很快濕透了記者的衣衫,嘴裏呼出的熱氣,也很快模糊了護目鏡。
就在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中,東方醫院檢驗科最高峰一天檢測4萬多份、共涉及28萬多人的核酸樣本。每一份樣本檢測的每一個步驟,檢驗人員都一絲不茍、嚴格把關。而他們自己與病毒的距離,也許只有2毫米——只隔着兩層薄薄的乳膠手套。
趁着工作交接的間隙,范列英走出了PCR實驗室。脫下防護服和面罩,記者注意到她的胸前佩戴着一枚黨員徽章,在白大褂的映襯下顯得分外醒目。口罩的勒痕,在她臉頰留下了兩道深深的印記。
“自3月12日以來,我們檢驗科50多名檢驗人員主動請纓,24小時駐守在醫院裏。我們分成了檢測組和信息組,每個組又有不同的小組,夜以繼日地檢測核酸樣本,同時還要完成本院常規的臨床檢測任務。”范列英説。“這麼大的工作量,全靠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尤其是科室15名共産黨員,他們都是科室業務骨幹,在這場戰疫中個個都是好樣的!”
3月28日5時起,上海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新一輪核酸篩查,第一批是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包括東方醫院檢驗科在內的PCR實驗室,面臨着更加艱巨的檢測任務。想起范列英胸前佩戴的那枚黨徽,讓人對這些檢測一線的“白衣戰士”充滿了信心。

3月21日深夜,上海市東方醫院檢驗科主任范列英正在協調核酸檢測工作。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初為人父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90後”
在此輪疫情中,上海閔行區較為嚴重。1994年出生的譚善博,是閔行區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衞生醫生,負責流調和密接、次密接及高篩人群的核酸採樣工作。
3月24日一早記者前往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採訪的時候,正趕上小譚準備前往一個封控樓棟執行採樣任務。核酸採樣在內部管理有一套嚴密流程。小譚首先填表申領了一個PDA掃碼儀,這個儀器全市聯網,核酸檢測結果可直接上傳“健康雲”;接着申領了一大包防護物資,他必須進行2級防護並穿上隔離衣。
在被封控小區的指定區域,小譚穿戴好自己的防護裝備,並在同事協助下,將核酸採樣管和醫廢垃圾袋等採樣物資全都綁住了腰間,一個人前往密接和次密接居住的樓棟。
“叔叔、阿姨,大家準備好‘健康雲’,我們進行核酸採樣了,謝謝配合!”在這棟沒有電梯的老居民樓,小譚在一名志願者的協助下,從一樓爬到六樓逐戶敲門,一個掃碼一個採樣,一個多小時後順利完成任務。小譚仔細核對後,才小心地脫下防護服。回到單位進行樣本交接,再送回PDA核酸採樣掃碼儀,任務才算執行完畢。

3月24日,譚善博(左)在同事協助下進行核酸採樣前的準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這樣的任務,小譚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執行過無數次。為了不被封控在家裏,他已經連續多日沒有回家。一個多月前,小譚剛做了爸爸,他最擔心的是家裏沒見幾面的兒子和正在坐月子的妻子。
前幾日,小譚突然接到妻子來電,她在電話裏大哭着説:“孩子沒氣了!”。當時,小譚正在一個發現多例陽性的小區採樣,只好讓一位同事前去幫忙,並讓妻子趕緊撥打120。所幸孩子只是嗆奶,由於急救及時,並無大礙。那天,小譚忙完手頭的活趕到醫院,把一家老小接到了單位,晚上接着工作到深夜。
“每天,都有大量的數據需要統計上報,不能拖到第二天。哪怕是採樣到深更半夜,也是如此。”望著窗外的明媚春光,小譚説:“疫情就是戰場,我們是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科室裏已經有三位同事病倒了。我是一名‘90後’年輕人,衝鋒在前,義不容辭。春已暖花已開,疫情終將過去,希望就在眼前。”

3月24日,譚善博脫下隔離服後進行手部消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用心服務社區居民的家庭醫生
曾經是部隊醫院呼吸科醫生的黃鵬宇,2011年到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成為一名全科醫生。不僅自己是一名家庭醫生,還擔任了家庭醫生管理科的負責人。
他負責的科室共有43名家庭醫生和28個助理。面對疫情,家庭醫生們主動摸排封控小區群眾醫療健康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做好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老人、兒童、孕産婦等隨訪服務。
記者3月24日下午走進黃鵬宇的辦公室,他正忙着用手機&&工作。他的手機上,已經置頂了13個與居委會對接的醫療保障群,還有一個專門為血透病人建立的工作群。“社區居民一點一滴的醫療需求,我們都會及時在醫療保障群裏溝通協調。每時每刻信息都很多,連晚上睡覺,我都不敢深度睡眠,生怕漏掉一個信息。”黃鵬宇説。
閔行區平吉一村是黃鵬宇負責的社區,24日那天,小區剛剛解除封控。忙完手頭的事,黃鵬宇決定去探望一下社區裏的老人。老人們很多已經八九十歲,封控期間他們身體好不好、藥夠不夠,都是他關心的問題。
他給探訪的四位老人聽診把脈、量了血壓,仔細問了用藥情況,還到一位臥床的手術患者家裏給他換了藥,隨後就接到了緊急核酸採樣任務,一直忙到深夜。平吉一村一位90歲的老人説:“正是因為黃醫生在這裡,我怎麼也不捨得搬到別的小區去住,他比我的親人還親。”

3月24日,上海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黃鵬宇為平吉一村一位老人量血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面對疫情,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把社區居民當成了親人,全體職工成立了應急轉運組、線上溝通組、家庭醫生組和配藥服務組“四大天團”。
“應急轉運組”主要針對閉環管理區域內的重點人群,比如孕産婦、血透、危急重症患者等。首先線上問診,根據實際情況家庭醫生再上門查看,同步上報主管部門;如果急需進一步就診,就撥打120呼叫救護車轉運至指定醫院就診。
“線上溝通組”由十多位被隔離在家的醫務人員組成,對危急重症患者做好線上初診,對普通居民做好健康解答。“家庭醫生組”主要負責保障居民在閉環管理期間的看病需要,並且提供上門就診服務。
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通過各保障群,建立了代理配藥機制,還建立了“配藥服務組”。居民可以先將藥品訴求告訴小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在社區醫院專屬二維碼上預約配藥。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藥房接到藥品清單後,就會集中準備藥物,志願者在特定時間和窗口領取後,發放至居民手中。
“對於社區老百姓來説,我們的醫療服務就像穿衣吃飯一樣,須臾也不可少。我們一定會用心守護着每一位社區居民的健康。”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宦紅梅説。

3月24日,上海古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黃鵬宇前往平吉一村居民家中探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連軸轉讓垃圾“日産日清”的環衛工人
第一次走進這家隔離酒店,不明白每個房間門口的白色塑料凳,為什麼有的正放、有的倒放。後來才知道,正放的凳子代表房間裏有人,倒放的凳子代表沒人。一日三餐,酒店裏身穿隔離服的工作人員,都會按時把飯菜放在凳子上。隔離人員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打包放在門口,經過表面消殺後,由環衛公司的專業隊伍收運,按照醫廢垃圾標準,進行處置。
每次扔垃圾,都想起那些正在連軸轉讓垃圾“日産日清”的環衛工人。3月23日,記者曾對上海吳涇環衛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的環衛師傅們,就如何處置封控小區的隔離垃圾進行了採訪拍攝。
受疫情影響,目前上海的垃圾分為三類收運模式:第一類為正常居住區産生的生活垃圾,按平時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分類處置;第二類為封控隔離小區(樓棟)産生的生活垃圾,按隔離垃圾處置,各街鎮環衛公司成立專門清運隊伍,按“定人、定點、定車、定時、定線”原則,直接送到垃圾焚燒場處置;第三類為集中隔離酒店産生的生活垃圾,按醫廢處置,由區專業隊伍收運至區中轉站,然後由市專業隊伍收運處置。醫護人員到封控隔離小區上門進行核酸檢測和醫療産生的醫療廢棄物,也按醫廢處置。
那天,記者跟蹤拍攝了吳涇環衛公司垃圾清運組長李金彪和清運工人楊衛國。他們穿着隔離服、開着專門的垃圾清運車進入封控小區,確認已對車輛本身和“隔離專用桶黑袋”的隔離垃圾表面消毒後,才開始進行清運,清運完畢後對車輛進行再消毒。隔離垃圾都要送往垃圾焚燒場統一處置,一輛輛垃圾車排成了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龍。

3月23日,上海吳涇環衛公司垃圾清運組長李金彪給垃圾清運車再消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由於公司被封控人員多,開車的52歲楊衛國每天輪班連軸轉,已連續四週沒有休息,然而他沒有一句怨言。此輪疫情中,他是在凌晨接到緊急任務,二話不説就從被窩裏爬出來馳援,此後就一直沒有回過家。如今家裏的小區被封控,家裏老人全靠妻子一人照料。
作為垃圾清運的協調人,李金彪每天都非常忙碌,白天安排清運任務,晚上&&備勤人員,溝通垃圾清運的應急方案。根據市裏排定的進入垃圾焚燒場時間,結合街鎮封控隔離小區數量和隔離垃圾量,進行統籌安排。
隨着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相繼開展,醫廢垃圾駁運出現大面積空缺。根據上級委託授權和統籌安排,吳涇環衛公司還承擔了吳涇鎮醫廢駁運工作。業務科科長張衛東主動請纓,聯合班組長組成醫廢駁運專班,人員車輛單獨管理,做好點對點對接,並嚴格落實專班人員防護和車輛消毒工作。核酸檢測點什麼時候結束,專班什麼時候開始工作,通宵達旦、連續作戰。
各類垃圾必須做到“日産日清”是所有環衛人的信念,即使被封控,這面旗幟也堅決不能倒,吳涇環衛公司的工人們用行動扛起了大旗。在上海的各行各業,有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平凡英雄,堅守在崗位。
這座城市,眾志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