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準戰疫中推動基層治理“破壁”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 3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在精準戰疫中推動基層治理“破壁”》的評論。
3月以來,我國疫情發生頻次明顯增加,感染人數快速增長,波及範圍不斷擴大,各地與疫魔展開新一輪戰鬥。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從21日起有序恢復社會生産生活秩序。面對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短板問題,很多來自基層的原創性“解法”,為我們進一步提升“戰力”、推動基層治理“破壁”提供了鏡鑒。

疾控隊伍盡銳出戰、“大白”不眠不休、志願者們勇敢“逆行”、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各地抗疫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讓人感動的畫面、令人“破防”的故事。但“破防”背後,疫情防控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入境人員集中安置,可能導致隔離資源捉襟見肘;短期排查量驟增,核酸檢測排隊長、出報告速度變慢;封控範圍擴大,部分患者遭遇就醫難……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面對社會關切和群眾期待,如何才能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如何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並借此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首先要保持信息網絡的暢通,努力實現治理層面的良性互動。以上海為例,一旦上述信息登上熱搜、被市民朋友圈廣泛轉發,或者出現在“上海發布”公眾號的評論互動裏,一般在第二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公眾都能得到回應。
有教訓就要吸取,有問題就要解決。在一次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要及時收集反饋市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答解決的問題,“我們將努力作答,也將推動改進政府的工作”。不怕有問題,怕的是發現不了問題,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值得點讚。
其次,大膽創新,探索難題原創性“解法”。2020年的疫情催生了“健康碼”,並在其後延伸到城市的醫保、出行等各個領域,大大提升了治理數字化水平。本輪疫情中,基層政府和市場、社會形成合力,同樣在針對難題探索一些原創性的“解法”。

譬如,為了在短期內快速提升核酸檢測能力,一些地方支持第三方檢測機構用招募志願者的形式擴充人手。一家檢測機構負責人説,原來專業檢測人員和所在單位是綁定的,到外部機構提供服務很難。這次嘗試足見我們並不缺專業人才資源,缺的是靈活的用人機制。
此外,在一些三甲醫院封控期間,二級醫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能否在三甲醫院的指導下,最大程度激發“醫聯體”效能,承擔部分患者的診療分流,也是一個考驗。疫情防控是一場實戰演練,很多工作要在幹中學、學中乾,才有助於我國分級診療體系的持續完善。

最後,還要充分發動社會力量、鼓勵社會參與,這也是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本輪疫情中,各地都有大量的志願者上崗服務。人人都是防線、人人起而行之,這種社會合力是戰勝疫情至關重要的動力。
有人説,“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對抗疫來説,在收穫感動的同時,不能止於感動,要把各方探索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固化下來,用到治理體系的完善上,如此才不負眾志成城的努力,才能在疫情後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