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份準確的核酸報告這樣誕生

2022年03月20日 09:19:22 來源: 新民晚報

 

檢驗人員為樣本編號並錄入資訊

在PCR儀上進行的擴增檢測,要歷時約一個半小時  徐程 攝

  這兩天,經歷了第一批“網格化”篩查的市民發現,有些小區已經重新進入“決賽圈”,有些延長了管控時間。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一份份核酸報告。

  對于市民來説,核酸檢測看似只有兩步:登記採樣,等待數小時後在健康雲App上查詢結果。事實上,這背後凝聚了基因擴增實驗室(PCR實驗室)檢驗人員的大量工作。

  採樣後,標本經歷了怎樣的“奇幻漂流”之旅?記者近日走進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檢驗科PCR實驗室,聽吳文娟主任揭秘一份準確的核酸報告是如何誕生的。

  標本轉運簽收

  環節:清點密封消毒

  “醫生,我今天在你們醫院做的核酸什麼時候有結果呀?還要多久呀?”

  “醫生,我急需核酸報告,能加急幫我檢測一下嗎?”

  這幾天,申城各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總會接到這樣的問詢電話。很多人想像,核酸採樣後,直接用機器檢測很快就能出結果了。但其實,自從採樣護士在你的鼻部或咽部“輕捻慢攏”後,還要經過標本簽收、核酸提取、核酸轉移、核酸擴增、結果審核等步驟。

  核酸檢測樣本採集後,採集人員會清點數目,並用密封袋包裝好,用消毒劑噴灑消毒,然後放進標本轉運箱,由專人送到核酸檢測實驗室。檢測人員收到樣本後會先對轉運箱消毒,並在開啟後對轉運箱內壁和標本採集密封袋二次消毒,隨後拆開密封袋取出樣本。

  “核酸的採集管上都有條碼資訊,簽收人員要理清標本來自哪一個社區或人群,是單採還是混採。”吳文娟表示,“另外,我們還會留意標本上的時間,便于日後需要時回溯。”

  賦予“身份證”

  要點:識空管防溢灑進負壓

  之後,核酸標本就將經歷“奇幻漂流”的第二步——要有“身份證”啦!檢驗人員則將這一步稱為“標本前處理”。“PCR反應是在96孔板上實現的,每一個孔位都該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吳文娟説。

  看似只是“前處理”,但防備之心可是一點兒也不能松。檢驗人員要識別空管或溢灑情況的發生。尤其在大人群10:1混採時,小小的試管被拭子擠滿,一旦陽性標本出現了溢灑,一方面可能造成其他標本結果的污染(假陽性),另一方面會對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産生威脅——這是PCR實驗室的檢驗人員同樣要穿成“大白”模樣的原因——醫用帽子、N95口罩、面屏、護目鏡、醫用防護服、隔離衣、一次性鞋套、兩層手套,有了這些“束縛”,才能給檢驗人員創造最安全的環境。

  此外,PCR實驗室要求嚴格分區,最好是負壓實驗室。空氣流動只會從外向內,那麼實驗室裏的污染就不會擴散到外界,可以保證實驗室外面的安全。

  PCR加樣

  目標:“揪出”遺傳物質

  拿到“身份證”的核酸標本並不能直接測試,而是要先提取核酸,對其進行擴增。因此,核酸標本“奇幻漂流”的下一站,是PCR加樣區——簡單來説,檢驗人員要把病毒的遺傳物質(核糖核酸)給“揪出來”。

  檢驗人員戴著雙層手套,在生物安全櫃內一管一管地擰開螺旋蓋,手工吸取樣本,加入核酸提取板孔中,再擰上螺旋蓋將標本放回原處。

  “有多少份樣本就有多少次的重復操作。”吳文娟説。那時,檢驗人員與新冠病毒“擦肩而過”的距離可能只隔著兩層乳膠手套——也就是2毫米,但核酸檢測工作不允許他們害怕。

  獲得核酸後,檢驗人員用移液槍將核酸轉移至事先準備好反應液的反應管裏,制成反應體係,讓它進入“奇幻漂流”的下一站:擴增分析區。

  “不能出錯,不能有遺漏,不能發生生物安全事故。可以説檢驗人員全身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就單説‘加樣’,檢驗人員要用極小的槍頭將每個提取好的核酸,大概是一滴水的四分之一加入到試劑中,每一步操作都必須十二分地謹慎。”吳文娟告訴記者,“我們迫切希望能有開蓋、加樣的儀器來‘解放’檢驗人員,可現有的儀器在速度上並不能令人滿意,遇上大樣本篩查只能靠手工操作。”

  核酸擴增

  關鍵:開弓沒有回頭箭

  經歷了復雜費時的前期制備過程,樣本終于來到了“奇幻漂流”的關鍵一站。樣本的採樣品質如何、核酸提取的品質如何、結果如何都將在此處見分曉。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曾斬獲諾貝爾獎的聚合酶鏈反應(PCR),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項體外核酸擴增技術,它可以將目標基因片段于數小時內擴增百萬倍至數億倍,成為當今生命科學研究最為重要且廣泛使用的技術手段之一。

  怎麼理解擴增?如果把標本提取出來的核酸看作是一塊土地,新冠病毒是種子,如何知道土地裏有沒有種子?簡單的方法是,加點水和肥料(試劑),讓種子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病毒是看不到的,而且微量標本也不容易檢測到,所以要讓它變多,才方便檢測出來。”吳文娟解釋。

  當反應管在機器上開始檢驗後,也就意味著“開弓沒有回頭箭”——從採樣到核酸制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返工重測,從而使報告時間加倍。

  3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其中,《方案》將解除隔離管理和出院標準修改為“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點35(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為40,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這兒的“CT”是指擴增的閾值。“簡單來説,CT值越低,説明陽性越強;CT值越高,説明陽性越弱。”

  作為初篩實驗室,只能向疾控中心報告“疑似陽性”。“我們會將CT值登記報告,上報相應區域的疾控部門。隨後根據疾控的要求轉運原管標本以供復核。”吳文娟説,PCR實驗室也會通過紫外線消毒。據介紹,通常陰性標本會儲存一兩天以備查驗。

  結果審核

  標準:確保無誤報結果

  走到這,核酸標本的“奇幻漂流”之旅並沒有結束。檢測人員需要對擴增結果進行分析:包括同批隨樣本檢測的陰陽性質控結果是否在控、基線設置、逐孔分析內標及樣本結果是否正常等。當陰陽性質控全部符合檢測要求,排除假陰性、假陽性可能,對異常結果樣本及時進行復核,確保無誤後才能最終報告結果,並上傳到健康雲。

  有人好奇,健康雲核酸結果查詢裏,“OFR1a/b陰性,N基因陰性”是什麼意思?吳文娟解釋,這是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的兩個特異性片段,“一般同一份標本中兩個基因檢測結果均為陽性,會判斷為陽性,單基因陽性則需復檢。”

  “現在我們檢驗科的工作包括了‘願檢盡檢’——市民需要核酸陰性報告這張‘通行證’的;‘應檢盡檢’——住院患者和陪護,還有醫院承擔的密接、次密接及高風險人群的核酸檢測。這幾天,還有‘網格化’篩查的任務。”吳文娟的語氣裏透露著疲憊。

  儀器運作時,檢測人員也不能輕松一會兒,此時,新的一批標本又來了。吳文娟説,檢驗人員一直在超負荷運轉。“防護服是不透氣的,全身罩在裏面,剛穿上就會很熱。加之機器一刻不停,熱量積聚一天後整個實驗室會非常悶熱,即使開著空調,室內溫度也會達到28℃-30℃。此外,實驗室裏靜電也很強烈,因此也特別幹燥。”她説,“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連續幾天都沒有回過家了,大家都是‘5+2’‘白+黑’的節奏在工作,能夠躺下來休息一會,就覺得很滿足了。”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2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