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場地增窗口增人手,收穫市民配合與感謝

岳陽醫院24小時核酸檢測點。 記者 袁婧 攝
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連日來,上海市民的核酸檢測需求有所增多。
那麼,本市的核酸採樣點情況如何?醫療機構有什麼應對措施和特別提醒?未來這段時期,市民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前昨兩天,記者採訪滬上多家醫療機構後獲悉,為縮短市民採樣等待時間,不少醫院通過增場地、增窗口、增人手等應急預案,逐漸“消化”採樣客流。
根據上海市衛健委的最新消息,本市核酸採樣點進一步優化、擴容,目前有201家醫療機構面向市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
市衛健委同時提醒市民,請提前通過網絡、電話等&&預約、確認檢測點服務情況;參加採樣期間,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距離,防止發生交叉感染。
工位不歇,標本轉運不停,實驗室檢測不休
“採樣的人可以換,但工位不歇、標本轉運不停、實驗室檢測不休;採樣工位一直在增加,從6個到8個到10個到12個……力爭讓排隊等候時間最短、標本轉運最快、報告速度及時,經歷48小時連軸轉的採樣高峰,終於迎來今天這當下的畫風。”昨天下午,同仁醫院院長馬駿發了一條朋友圈,還配了一張圖,這是該院的核酸採樣隊伍“從白天到黑夜”逐漸縮短的現場照。
這兩天,發現採樣需求有所增長後,同仁醫院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包括組成應急核酸採樣隊等等。該院核酸採樣工作負責人戴雲告訴記者,客流最高峰時,醫院12個點位全開,掃碼墩、條碼打印機等由醫院信息部門第一時間配套到位。疫情兩年多來,這個24小時核酸採樣點歷經此前國慶、春節等一次次“壓力測試”,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會根據現場情況一步步往上“加窗口、擴場地、增人手”。
在徐匯區中心醫院,為盡最大可能疏導採樣客流、減少人員交叉感染風險,醫院專門在大門前豎起特別提醒:“社區排查人員核酸檢測請至襄陽公園。”在距離這家醫院500米左右的襄陽公園,可見白色遮陽篷一字排開,這裡成為臨時的社區排查人員核酸檢測專場。
記者注意到,除了硬體上的擴容,軟體尤其是數字手段的應用,提升了不少前來採樣的市民群眾的“獲得感”。
作為滬上24小時核酸檢測機構之一,中山醫院在門診、急診等開設了多個點位的核酸採樣窗口,其中,設在平江路門診外的一處點位,一塊巨幕式核酸採樣電子預約指導,被不少市民點讚為“保姆級教程”。“不用帶醫保卡、身份證,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實現手機電子醫保憑證直接扣費,完全不怕看不懂,跟着操作便是了!”有市民如是説。
200次揮臂手不停,更多醫護主動加入採樣志願服務
坐落於虹口區的岳陽醫院,同樣也是一家24小時核酸採樣點。“1名採樣人員1個窗口1小時採樣100人,幾乎是手不停的節奏,反復揮臂。有同事説,200次揮臂後,手已經沒有感覺了。我們盡量安排4小時換班,讓採樣的醫護休息一下,確保醫療質量與安全。”岳陽醫院醫務處處長趙震宇告訴記者,該院的核酸採樣工作由護理部與檢驗科協力完成,採樣主力是90後,也有70後、80後。
目前,醫院也已經安排了應急採樣備用隊,不少醫務人員自覺在結束本職工作後投入“採樣志願者工作”。
趙震宇告訴記者,與採樣客流配套,醫院PCR實驗室已進入24小時燈火通明不停轉的節奏。“檢驗科的檢測人員穿着厚厚的防護服,3-4小時一輪,全神貫注上崗。高峰時,機器幾乎不關機,10多名檢測人員輪班上,一份份核酸報告就是這樣出爐的。”
令這些醫務人員感慨的是,雖然這波核酸採樣等候時間比以往要長一些,但市民普遍配合。“市民對這些防疫舉措是理解的,有的還特意向我們&&感謝,我們也很感動。”戴雲説。
核酸採樣牢記“四要三不”,保持距離戴好口罩
考慮到防疫安全,瑞金醫院向廣大市民發布提醒:核酸採樣牢記“四要三不”,尤其要注重保持距離、戴好口罩!
“四要”是:要戴口罩,核酸檢測務必全程佩戴口罩;要有距離,檢測時保持與前後檢測者的距離;要快速測,檢測時脫下口罩張嘴採樣,檢測完起身就戴口罩;要屏住氣,採樣時盡量屏住呼吸,不咳嗽和打噴嚏。
“三不”是:不要觸碰,盡量不接觸&面和窗戶等處,不把手機、鑰匙、身份證等物品放在採樣&上;不要吐痰,不在周圍垃圾桶吐痰,採樣棉簽是無菌的,刺激産生的痰液可以直接吞咽;不要停留,採樣結束後立刻離開醫院,6小時左右可以在“健康雲”上查結果,不用在醫院等待核酸報告。
瑞金醫院同時提醒廣大市民,核酸採樣結束後,記得洗手,做好手部消毒。
上海市衛健委&&,將持續優化區域核酸檢測採樣點的布局,完善服務流程,方便單位或個人預約開展新冠核酸檢測採樣。市衛健委也將對相關機構加強監督和指導。
疫情當前,公衛專家也一再提醒市民,請牢記“三件套”“五還要”,堅持做好個人防護,一旦有發熱、咳嗽等症狀,主動及時就醫,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記者 唐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