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能新終端:引來上下遊眾多“夢之隊”

2022年02月22日 08:51:05 來源: 解放日報

  上海本土AI企業西井科技,其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自2019年8月量産以來,已吸引一大群高品質産業鏈夥伴集聚在其周圍,其中不乏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公司。

  不止Q-Truck,從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到智能穿戴設備,上海已産生一批具有強牽引力的智能新終端,牽動著上下遊企業投奔之心。

  上海這些智能新終端“帶頭大哥”們,靠什麼吸引英雄好漢?

  智能新終端,組建“夢之隊”

  虎年伊始,西井科技宣布,Q-Truck的智能換電版實現量産。升級之後的這款無人駕駛集卡,能自主前往換電站,用不到6分鐘時間實現艙內側換電。

  深耕自動駕駛重卡和無人值守換電這些細分熱門賽道,更聚焦為港口等大物流場景提供一體化數智解決方案,這使得西井科技有望于今年迎來高速增長,在此前已向全球港口交付100臺無人駕駛産品的基礎上,再實現兩到三倍增長,且海外業務佔比將首次超過國內業務。

  這樣的增速背後,並非西井科技一家在戰鬥。自動駕駛集卡具有極高的整合性,包含了無人駕駛、智能網聯等,好比一個“放大版手機”,涉及大量上下遊供應商。西井科技創始人兼CEO譚黎敏告訴記者,Q-Truck的換電站,合作方是上市公司協鑫能科;3D感測器即鐳射雷達,來自上海禾賽科技及多家感測器公司;智能網聯中所運用的區塊鏈技術,有國內區塊鏈頭部企業趣鏈科技的加入;電池合作夥伴,則是由中科院院士領銜的高科技企業清陶能源……

  這樣的“夢之隊”,讓譚黎敏深有感觸:智能新終端天然具有強牽引力,可集聚大批頭部好漢。有些好漢甚至與終端做起了“鄰居”。動力電池係統提供商寧德時代,與專注物流的投資管理與商業創新公司普洛斯,聯姻成立了“寧普時代”。去年,恰是在西井科技的引力之下,寧普時代直接入駐了西井科技所在地長寧區江蘇路街道。

  “我們最終的合作夥伴會達到數十家,希望對上海形成優勢産業鏈引領帶來積極影響。”譚黎敏説。

  引夥伴投奔,好中再選優

  投奔達闥機器人的英雄也不少,盛情之下,達闥索性在閔行馬橋鎮圈出一塊“達闥新鎮”,首期243畝,引好漢競相進入,“帶頭大哥”好中選優。

  達闥2015年創立之初,就在全球第一個提出“雲端智能機器人”概念,大腦計算在雲端,與機器人本體分離,這比亞馬遜早了4年。達闥因此自主構建了基于“雲-網-端”協同的雲端智能機器人作業系統“海睿”,以及超安全的神經網絡和智能柔性關節。

  實力就是引力,生態鏈、産業鏈夥伴紛至遝來。達闥聯合創始人汪兵手中便握有一份擬加入企業名單。其中,武漢一家生命科學企業,做的是當下最前沿的癌症治療CAR-T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細胞工廠。細胞免疫療法中最大痛點在于細胞倍增精密度要求極高但重復性也極高。受制于人力,哪怕是美國最頭部的幾家CAR-T細胞工廠,一年也只能承接數百位病人。但是,雲端智能機器人一旦介入,便有望使承接規模成倍增長,也讓實驗室工作人員從勞神重復又不容出錯的痛苦中解放出來。據悉,武漢這家企業與達闥會在下月簽約,今年5月出小樣。屆時,全球首條細胞工廠生産線將出現在上海。

  被達闥婉拒的也不少,包括部分高端智能制造項目。比如,一臺炒菜機器人最多用到6個智能柔性關節,而一臺清潔機器人至少能用到20個關節。對比起來,已在市場形成剛需且技術難度更高的清潔類服務機器人顯然更有合作價值。據記者了解,正與達闥洽談的還包括一些生物感測器團隊,還有一家專注做熱電堆紅外測溫晶片和感測器即額溫槍核心元件的企業,該企業來自福建,已在疫情中成功“出圈”。

  據透露,“達闥新鎮”一期目前已簽約14家,處于談判階段的還有30家,一期規劃中,最終的企業數會控制在60家左右。

  搭建生態鏈,服務是優勢

  “達闥新鎮”是疫情下上海首批開工的重大産業項目之一,達闥所在的馬橋鎮,也被寄予世界服務機器人高地的厚望。這一高地的産業鏈、生態鏈一旦搭建,産業未來前景難以估量。

  比如,武漢生物醫藥企業在馬橋的細胞工廠一旦起量,就很可能賦能美國那些估值巨大的細胞治療上市公司,形成美國公司仰仗武漢企業,武漢企業又依托于馬橋的生態鏈。再比如,隨著生物感測器企業的集聚,會牽引感測器設計企業近悅遠來,再延伸到晶片封裝領域,便又能聯動浦東張江。“由此看,未來這裏的産出強度會進入上海的第一梯隊,但僅用産值來描述這一高地又顯膚淺。”上海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相關負責人説。

  這也並非“帶頭大哥”一人之功。在智能新終端企業眼中,他們之所以能實現“終端帶動”,在于上海具備了比國內乃至國際許多城市更優越的條件,如人才的可得性、研發環境的相對寬鬆,以及配套實驗室與共用裝備資源的極大豐富和便利性。

  更關鍵在于,政府部門為各類企業提供了優質服務。如“達闥新鎮”,2020年3月31日打下第一樁後,當年8月16日即實現結構封頂,今年6月大量投奔企業便可搬入,今年9月可實現投産,建設速度堪比上海臨港特斯拉工廠。這背後,離不開閔行區以及所在地馬橋鎮政府的支援——疫情期間開工時,地面上還有零星建築尚未完全去除,區政府立馬協調處理,水電缺啥補啥,力爭企業問題解決“不過夜”。

  譚黎敏對于政府服務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在積極撮合生態夥伴寧普時代入駐長寧時,他真切感到,“産業生態搭建中最重要的,是市、區乃至街道各方資源相互配合,大家都往同一方向用力。”

  汪兵更有體會,當達闥被生態夥伴的産品與技術吸引,希望對方留下時,對方就會“談條件”,這往往涉及整體搬遷費用、後續研發支撐和生産制造的相關用地等要害問題,需要所有的打包計劃。“但這並非達闥所能應允承諾,需要市、區、鎮資源無縫接力。比如,有些企業的技術非常前沿,但區裏又苦于沒有評估這些好項目的專家資源和評估能力,這時,借助市區聯動才能確保企業留得住、落得穩。”

  因此,從表面看,是“帶頭大哥”的硬核技術和高整合性在牽引夥伴集聚,但最終,上海的軟環境,以及從上到下環環相扣的係統服務優勢,才是優質生態鏈、産業鏈落滬的最大籌碼。(記者 李曄)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8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