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口前移,將疾病“潛在人群”真正管起來

製圖:李潔
虎年伊始,中山醫院體檢中心收到一家外資銀行發來的健康服務預約申請,不僅“續約”,還增加了人數。原來,這家銀行去年邀請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提供一項針對該行職工的“健康服務項目”,除了體檢,部分醫生還上門為員工分析體檢指標、評估疾病分險,並給予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的專業指導。沒想到,這一“檢後服務”反響空前。
一次普通體檢的“延伸服務”受到熱捧,釋放了什麼信號?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江孫芳心領神會:這是大眾對“精準健康管理”的渴求。
對醫院來説,除了為患者看病,能否在“治未病”上再跨前一步?落實到操作層面,“健康管理”究竟誰來管、怎麼管?在上海,歷經數年醞釀與籌備,尤其是繼去年深度布局、軟硬體配置到位後,今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全面啟動“高質量健康管理”服務。
在我國,不論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還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一個信號持續釋放,即我國的衞生策略將由“治病端”前移到“健康端”,對預防的重視持續加碼,“健康管理”成為一份份文件中的新關鍵詞。
“與其在下游打撈落水者,不如在上游築壩,防止人落水。”這是在醫學界廣為流傳的話。談及中山醫院的最新服務舉措,不少業界人士直言,這是一次事關“未來醫療”的新探索,醫學界正迎來一位全新的“築壩”實踐者。
單獨建制:關注“健康人群”的健康問題
近年來,中山醫院的體檢量連年攀升,一場新冠疫情,更提升了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據介紹,中山醫院的體檢以在職人群居多,涉及的健康問題包括高血壓、脂肪肝、甲狀腺結節、肺結節等。翻看一份份體檢報告,一個新情況引發醫務人員的注意:“健康人群”的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這樣的情形,在日常的體檢中司空見慣:A女士經體檢發現血糖有點高,但沒到糖尿病的地步,不用去內分泌科看病;B先生血壓高了,但還不是高血壓……試問,像A女士和B先生這樣的人需要“管”嗎?醫學上,這類人群被稱為疾病“前期人群”“潛在人群”,傳統醫學模式下他們往往處於“失管”狀態。但如果不管理,3至5年後,他們很可能就成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面對一趟明知方向、速度的“疾病”列車,中山醫院決定“破題”。
早在2019年,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正式成立,由中山醫院本部體檢部、中山醫院佘山院區健康管理中心、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健康管理部三個部分組成。中心的健康團隊,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全科醫生為核心,擔任健康管理專職醫生,與健康管理護士和助理一起組成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團隊,全院各專科提供醫療技術支持。
可以説,這是一個顛覆傳統醫院理念的全新架構、單獨建制——這裡不治病,卻與醫院裏的所有學科都有關,因為它事關每個人的健康。
“閉環”理念:打造一站式特色健康服務
“這不僅僅是體檢,是根本上的理念之變。”説起“健康管理”,中山醫院副院長倉靜打的一個比方讓記者印象深刻:體檢的根本目標是希望人們不生病,或生病了能早發現、早干預;這好比汽車年檢,即便汽車沒問題,每年都要去做系統檢查,這叫“定期保養”,等發動機、剎車真出問題了,就不叫年檢了,叫修車。
“健康管理”好比身體的“年檢”,這是第一步,而後還得跟上第二步,那就是“保養”,對身體來説就是:體檢完成後,還得把在體檢中發現的健康問題管理起來,形成一個“閉環”。
“閉環”理念,深植於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提供的三大層次服務中。其中,第一層次是預防保健,即開展周期性健康體檢,加強健康風險監測和預警、疾病預測等;第二層次是健康風險干預,針對生命不同階段的主要健康問題及主要影響因素開展科學預防和干預,並予以效果評估;第三層次,充分發揮中山醫院的全科醫生服務團隊和專科醫療技術優勢資源,推出以全科醫生為基礎、專科優質資源為延伸的“MDT(多學科)+健康管理”一站式特色健康服務。
倉靜始終記得,這個“閉環”是中山醫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樊嘉親手給她畫出來的——從健康管理中心的理念,具體到規劃框架,細緻到要招什麼樣的人,如何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樊嘉一一畫在圖紙上。這也可以説是樊嘉這位一直與肝癌等惡疾鏖戰的肝臟外科專家的最深體會——“防治結合,預防在前”。
樊嘉直言,中山醫院將要打造一個以健康為中心,面向全人群,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篩查、疾病預測、診斷、治療、康復,全方位、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真正實踐“‘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關口前移,健康服務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
新理念、新架構之下,新氣象、新見聞不斷。在中山醫院佘山院區健康管理中心,有針對睡眠進行評估的檢查項目:白天體檢完,晚上聽一堂名叫“一夜好眠”的課程,這其實是睡眠科普沙龍,教體檢者如何保持“好睡眠”。
“隨着生活方式改變,很多慢性病出現了。不少人都在考慮要適當運動,但究竟怎麼科學運動呢?運動涉及個體的關節、體能、心臟頻率,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要求康復師帶着人們開展適合自己的運動,後續還要開展隨訪。”在倉靜看來,健康“賦能”同樣重要,即賦予個體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模式創新: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深層次醫學改革
在我國,“健康管理”已成為一個獨立的醫學學科,中山醫院也是國內早期探索推進這一新興學科的三甲醫院之一。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山醫院,以“健康管理中心”為起點,還在推動更為深層次的醫學改革,涉及醫學管理、科研、人才隊伍等。
“我們在體檢報告上經常會看到‘半年隨訪’‘門診隨訪’,為什麼是半年?這都是基於循證醫學的依據,也就是在以往大人群的跟蹤研究中發現某個小結節、增生在半年、一年後的變化概率而得出的復查時限建議。我們希望持續做深、做細這個依據,要讓每一條體檢報告結論的背後,都有最嚴密的循證依據及相應的科學指導。”江孫芳告訴記者,這個目標正是基於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有別於傳統醫院的組織架構,為此,醫院已引進大數據、金融保險、AI算法、工程學等非醫學領域人才,這些“新面孔”悉數加盟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下設的規劃發展部、醫療事業部、科研創新部等全新部門。
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單設的“科研創新部”就頗有看點。在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不僅作為一個獨立的臨床業務科室、一個獨立的學科,還同步推進着科學研究,並把科學創新作為學科發展的原動力。
中山醫院佘山院區主任沈松介紹説,去年全新引入聯影公司的全世界第一台5T核磁共振,骨科專家、放射科專家就與健康管理中心熱烈探討着如何開發高端設備更多的應用場景,“比如‘三高’人群到底怎麼運動比較好、老人運動後的關節變化、可由此獲得更細緻的捕捉,由此進一步指導運動康復計劃”。
“健康管理中心的科研,包括健康管理創新模式的探索,腫瘤、慢性疾病早期篩查技術的研發,以及圍繞新生物標記物、關鍵指標開發的可穿戴遠程監測器械等,涉及醫工、醫理、醫文交叉等多維度。”倉靜告訴記者,中山醫院推進的“高品質健康管理”以數字化、智慧化為特點,希望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探索一個普惠化模式,將健康管理結合社區、醫聯體、全科醫生等已有配置惠及更多人。
當然,“健康管理”在推進中,或許也要直面“叫好不叫座”的困局,給出新的答案。業內分析,收費模式相對模糊就是這項新服務在推進中需要突破的難題之一,這也是大部分醫院目前仍在“觀望”的原因所在。
據悉,國家層面目前對“健康管理”尚無收費標準,如何評價其勞務價值,需要證據模型。簡言之,一個胃鏡檢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國民胃癌發病率,需要時間與證據積累。
“一個新政策,需要有人先試水。”樊嘉稱,今年,中山醫院將做深健康管理的“內涵”,着力創建“中山特色”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和標準。(記者 唐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