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愛長寧”?聽聽他們的答案
新華網上海2月15日電(記者陳愛平)元宵節前的周末,《貝加爾湖畔》《童年》等口琴演奏聲在雙層都市旅游觀光巴士上響起,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一帶十景”吸引市民游客駐足,非遺保護中心內老老少少齊動手學做兔子燈……

農曆虎年春節前後,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結合“樂嗨上海過大年”“非遺新體驗”“建築可閱讀”“海派城市考古”四大主題,牽手區域內的知名品牌旅游企業和區級非遺保護中心、市級特色建築、特色風貌街區、國際化社區推出以“何以愛長寧”為主題的“音樂+建築可閱讀”“非遺新體驗+建築可閱讀”“音樂快閃”等特色雙層巴士微旅行項目。新推出的六條線路將長寧區不同的文旅資源“串珠成線”,旅游參與者中既有工作、生活在區域內的人,也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

與過去主要在音樂廳內、舞&上表演不同,“90後”口琴家趙晨曦第一次在移動的巴士上演奏,他還跟觀眾互動,講解單音口琴、復音口琴以及口琴吹奏技巧等音樂知識。“現場氣氛很熱烈,我們和觀眾的互動更近。”
伴隨着音樂響起,都市觀光巴士在城區穿行,連接着去年開放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以及長寧非遺保護中心。這兩處地點,都是目前市民游客最熱衷的打卡點。

春秋旅游導游師文和游客們一起在蘇州河濱水空間“打卡”,他最近加班加點為思孟園、格致園、倚竹院、獬豸園、華政橋等“一帶十景”準備講解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像師文一樣深耕較為近程但更加深度的“城市微旅行”的導游不在少數。對他來説,“海派城市考古”“建築可閱讀”等文旅新體驗,既意味着新的機遇和挑戰,也是旅游從業者更深入了解上海不同地區歷史文化的契機。
長寧非遺保護中心內的“老街”,實景還原的小酒館、布店、米店、裁縫鋪等道具場景惟妙惟肖。7歲的然然在媽媽葉女士的陪伴下,跟隨着身着漢服的工作人員學做兔子燈。這對家住長寧區的母女在春節假期還前往圖書館、博物館。葉女士希望女兒通過參與豐富的文旅活動,從小對民俗文化、海派文化産生興趣。

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副主任黃之琳介紹,“(農曆)十三上燈、十五正燈、十八落燈”是新涇地區的風俗。20世紀80年代,長寧非遺保護中心所處的新涇地區還是一片片農田;如今,這片區域仍然居住着許多當時的農戶,他們已經生活在現代時尚的樓房裏,不再參與農耕活動,但仍然對過去的年節習俗情有獨鍾;更多市民游客也對上海各個地區文化頗感興趣。在元宵節前後,長寧區許多文旅體驗活動正圍繞傳承這些民俗文化開展。
77歲的劉女士家住四川成都,最近半年來到已在上海安居樂業的女兒家小住。“我們四川也有知名的燈會、美麗的嘉陵江。來到上海後,這些融合非遺、歷史建築、城市微旅行、觀光巴士等多種元素的文旅活動,讓我更能了解‘魔都’的歷史人文底蘊。”

據長寧區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務中心介紹,2022年,長寧將以音樂、舞蹈、演藝、閱讀為載體,融合“咖啡文化節”“草地鋼琴音樂節”“啤酒文化節”“虹橋之秋”文化旅游購物節等重要文旅商品牌,牽手區域內的各大藝術場館、美術館、演藝新空間、街區、商圈等,推出一系列文旅推介項目,讓更多人感受在長寧深度休閒、精緻生活的氛圍,找到屬於自己“何以愛長寧”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