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上海高校“默契”地幹了這件事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月21日電(記者吳振東、孫麗萍、佘靈)“我們計劃拆除圍墻,把校園向公眾開放。”正在舉行的上海市“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徐旭主動回應了最近關於該校的一則熱搜。他&&,拆墻是為了讓大學更好地融入城區、街區、社區,讓藝術資源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一堵墻,隔斷了大學校園與社會生活。如何拆墻,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區,校園內有6幢歷史保護建築,包括曾見證名曲《梁祝》誕生的原猶太人俱樂部、原比利時駐滬領事館等,這些綠樹掩映下的老建築,是不少音樂和歷史愛好者的流連之地。
“在即將啟動的汾陽路校區整體提升工程中,我們將通過整體整修,恢復歷史保護建築的原始風貌,在此基礎上打開校園,使市民游客能夠在校園內體驗一場都市音樂藝術之旅。”徐旭説。

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區內的優秀歷史建築 (受訪單位供圖)
1927年,蔡元培創辦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國立上海音樂高等專科學校,提出“養成音樂專門人才,一方輸入世界音樂,一方從事整理國樂,期趨向於大同,而培植國民美與和的神志及其藝術”的辦學使命。徐旭&&,學校將把開放與合適的管理有機統一,為公眾提供美育教育的豐富場景,而除了開放校園,還將把課堂、創業平台搬進公園、藝術場館等,在服務社會中體現大學擔當。
記者還從上海“兩會”現場獲悉,除上海音樂學院外,多所上海高校已啟動拆除圍墻工作或將其列入學校發展規劃。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告訴記者,該校已制定了關於校內一處劇院的改擴建方案,將加大劇院面向街區和社會的開放力度,還將沿街建設上戲美術館、戲劇新空間等,使上戲門口的華山路街區成為一條開放的“戲劇藝術主題大道”,讓藝術資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內的優秀歷史建築 (受訪單位供圖)
據了解,上海戲劇學院在2019年投入使用的浦東新校區便是一所沒有圍墻的校園。校區坐落於黃浦江岸邊,與公園、社區完全融為一體。
2021年9月,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拆除了原本用於分隔校園與蘇州河河濱步道的圍欄,校園內的“聖約翰大學歷史建築群”向市民游客開放。學校同步升級了安保設施和系統,保障科研與教學良好秩序,並與市民“約定”,共同守護校園的安全與寧靜。

蘇州河華政段改造後鳥瞰圖 (受訪單位供圖)
“高校打破圍墻將成為趨勢。”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認為,城市哺育了大學,大學理應把資源向社會開放和共享,前提則是需要周全的制度保障。“拆除圍墻後,學校道路就轉變為公共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學校公共設施保障、師生住宿與教學安全等,都需要在管理責任上予以厘清。”他透露,上海理工大學正在與市、區兩級商討校園開放的制度性安排。
大學之“大”,在於“有容乃大”。有網友&&,在有形的圍墻之外,也期待進一步打破大學無形的圍墻。
據了解,自2015年以來,上海音樂學院會在每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期間舉辦“音樂開放周”,邀請市民走進校園,不僅能聆聽校園音樂會、音樂講座,參觀樂團排練,甚至能和學生一起上音樂課、觀摩論文答辯等。
在黃昌勇看來,大學“拆墻”背後,體現的是開放、包容的辦學情懷,彰顯的是真正的大學精神。“越過有形和無形的圍墻,大學生們才能更好地走出象牙塔,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更好地服務全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