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惠民生暖民心,從小細節小空間精準發力

2022年01月22日 11:18:31 來源: 文匯報

  江陰路街區微更新提升居民獲得感。 記者 袁婧攝

  今年上海兩會上,一批議案首次以代表團名義擬提交,主要圍繞城市更新、無障礙設施、區域轉型和數字經濟等。這些議案以更宏闊的眼光聚焦超大型城市的諸多細節——一條盲道通向何處?一片綠地怎樣在改造中留存?要在這些“小空間”裏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每件議案都有亮眼的建議。

  城市更新:突破“瓶頸”,在居民獲益方面做增量

  過去一年,上海完成90.1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徐匯區代表團和虹口區代表團擬提交的議案均顯示:人民群眾對零星地塊舊區改造和舊住房更新改造依然需求迫切。代表團在對城市更新條例執行情況調研中發現,當前仍存在著一些制約擴大城市更新覆蓋面和受益范圍的瓶頸問題。

  以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2019年修訂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明確了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的規劃管理、保護管理等要求,“但在現實中,有一些建築卻處于‘保而不護’的狀態”。

  這種狀態首先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由于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房屋或優秀歷史建築(住宅)一般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設計標準、建設條件均較低,並以居住建築為主;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建築裏的居住密度漸漸變高。“先天不足”導致“後天缺憾”:更新保護利用的方式同質化,常規修繕改造方案無法有效消除安全隱患;房屋現狀與地籍范圍不一致,導致改造方案規劃無法審批等。上述種種,最終造成居民居住環境難以改善的困境。

  居民群眾普遍希望,以改造為契機,能拓寬消防車、救護車等生命通道,加裝電梯,增加睦鄰點、健身步道等宜居設施。兩區代表團認為:“從上海城市更新的現實情況和實際需求出發,能在家門口的‘小空間’裏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讓居民在“兩舊”改造中有法可依、有據可循,虹口區代表團擬建議進一步完善歷史風貌保護區相關配套文件,有效降低房屋居住密度,提升居民居住品質。“要在建築面積和居民獲益方面做增量,盡可能滿足居民的合理訴求,可以通過‘拆落地’重建、加層改造和適度調整局部地區容積率等方式進行探索。”

  為保障居民在“兩舊”改造中的各項權益,徐匯區代表團擬建議市人大開展《條例》執法檢查,圍繞基礎設施提升、區域功能優化、人居環境改善、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工作開展監督,加快本市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步伐,進一步推動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級,不斷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設施改造:精準關注“小部分”迫切需求

  沒有電梯的人行天橋,在殘障人士看來,就是難以逾越的“小山”。作為浦東新區無障礙化改造首個試點,東方路棲霞路人行天橋無障礙化電梯日前開通啟用。放眼全市,38座天橋無障礙化改造已列入計劃。今年12月3日“國際助殘日”之前,38座天橋都將完成加梯。

  探索“無障礙環境”,人行天橋是個縮影。天橋之外,路上的路障隔離欄,被佔用的盲道,被佔用、毀壞的殘疾人專用廁所……據統計,上海現有持證殘疾人59.5萬,而隨著城市老齡化程度加深,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佔比不斷擴大。

  靜安區率先破局——在經過深入調研、充分醞釀之後,靜安區代表團首次以代表團名義提交關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管理條例的議案,呼吁以法律制度來保障上海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精準滿足社會“特殊群體”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

  “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和管理水準,是對社會成員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保障,更是法治社會對待殘障群體公平公正的體現。”靜安區代表團潘書鴻代表建議以立法的形式進一步明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人文需求、法治保障,保障殘障群體的權利。

  同時,靜安區代表團也建議,應加快制定本市地方立法條例,對各類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做到有法可依。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作為行政主體,會同殘疾人聯合會等群團組織,統籌加強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加速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記者 周辰 王宛藝)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3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