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全城“有戲”!

2022年01月19日 09:36:1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月19日電(記者 孫麗萍、許曉青)克服疫情壓力,上海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近日攜手交出一份逆勢而上的成績單:2021年全年演出6865場,同比增長81.4%;演出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75.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8.25%。

  國有院團是上海文藝的“主力”。有這份實力和底氣支撐,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步伐穩中有進。隨著2021年度市級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考核舉行,各院團“掌門人”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大考”。守正創新、勇攀高峰——為了上海“全城有戲”,他們,一直在努力!

  疫情不減活力 上海全城有戲

  2022新年伊始,上海率先發布城市2022年度“演出月歷”,令人耳目一新。按照名家名團、首演首發和市場口碑標準,上海遴選出394個重點項目,提前向公眾發布演出檔期。

  上海演藝大世界挂牌。

  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上海的進取步伐並未因疫情而淩亂。《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越劇經典《紅樓夢》、海派雜技《時空之旅2》、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細細數來,上海已擁有一批駐場演出的口碑佳作,持續提升城市文化原創力和辨識度。

  2022年,上海還將打造主題演出季和演藝新秀場,全年將推出9個戲曲曲藝、8個親子兒童、18個綜合類主題演出季。這些演出季有的立足中心城區,有的輻射五個新城。此外,遍布上海全城的100個演藝新空間,也將推出深受年輕族群喜愛的沉浸式表演、小型特色音樂會、LIVE秀等演藝內容。

  滿滿當當的演出月歷、琳瑯滿目的藝術功能表,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活力最直觀的“晴雨表”。疫情中,上海依然保持著亞洲演藝之都的水準、效率和追求。

  回望2021年,令人難忘。這是中國共産黨的百年華誕,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上海文藝院團圍繞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據統計,上海共有11部作品入選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交響樂《紅旗頌》、滬劇《敦煌女兒》、雜技劇《戰上海》、話劇《商鞅》、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芭蕾舞劇《白毛女》等6部大型作品陸續登臺。民樂作品《共飲江河水》、昆劇《自有後來人》、京劇《紅色特工》《換人間》、歌劇《晨鐘》等也取得不俗反響。

  越劇《紅樓夢》劇照。新華社任瓏攝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新華社任瓏攝

  京劇《紅色特工》劇照。資料圖片

  疫情不減文化活力背後,是文藝院團的艱辛付出和努力。這座城市“全城有戲”“全年有戲”背後,隱匿著人民城市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奉為“至上”的初心。

  “一團一策”大考 院團掌門人“接招”

  上海國有文藝院團去年交出靚麗成績單,離不開2015年起上海開始實施的“一團一策”改革——為每個院團量身定制發展策略,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激發活力,使人才輩出、佳作不斷。

  政策給力,但考核分外嚴苛。每年的一團一策考核,上海都“來真格的”,一方面以“硬指標”對院團進行年度工作績效盤點,另一方面在現場採用“自己説、同行評、專家點、評委議”的模式,讓院團掌門人現場“接招”。

  少談成績,多談不足;少談困難,多談解決辦法和明後年計劃;既要看考核表上的演出場次收入和利潤金額,更要談劇目打造、人才培養、影響力“破圈”……記者在今年的考核現場看到,幾位資深“考官”炮火猛烈、毫不留情。

  “演出收入增長了,為何利潤不增反降?”“一些文藝院團演出場次依然不夠,少數院團的演出收入佔整體收入比例過低!”“迎接建黨百年而創作的一些作品,既然經過反覆打磨,應該讓更多觀眾欣賞看到,不能演出幾場就偃旗息鼓”“對于現有的劇目應該好好盤點,那些反覆修改依然差強人意的作品就應該果斷放棄、作出取舍”“應該思考自己的明確定位,整合資源,規劃好創作,運營更多能進入全國演出界頭部的項目……”

  考核專家們現場找問題、差距,院團掌門人則需要快速回應——這一來一往的“過招”之中,盡顯真實水準。

  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去年打通內部資源,讓旗下民族樂團和上海音樂廳聯袂推出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駐場演出、大型3D墻體秀,叫好又叫座。

  《海上生民樂》演出。資料圖片

  雖然成績不俗,專家們卻未一味褒揚:“為何海上生民樂組合演出取得成功?因為創新是藝術的靈魂。但如果我們對標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還有河南臺的創意春晚,就會發現——把民樂、傳統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還有很大空間。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要有新的樣式給觀眾……民樂團的創作,膽子可以再大一點、步子也可以大一點,要有更大突破,去滿足年輕人的欣賞口味。”

  上海昆劇團近年來活力滿滿,去年演出收入更達到創紀錄的1192萬元,線上線下“昆蟲”人數持續穩定增長;上海交響樂團去年推出《中國頌》係列作品,整體演出收入逾6000萬元。對于這樣的“領頭羊”,專家們的“挑刺”更為具體細致。

  “我們嘗試去延長熱門IP的生命周期。話劇《覺醒年代》將于7月預演,11月首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去年推出舞臺劇《浪潮》、音樂劇《烽火家書》、話劇《紅樓夢》等作品,演出收入也逾6000萬元。

  面對專家們何時出精品的質疑,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張惠慶胸有成竹:“今後幾年,上話將重點攻堅在上海本土現實主義題材開發與創作方面的難點,包括《心居》劇本孵化、《子夜》開發、《長恨歌》全新改版。”

  勇攀文藝高峰 追夢日夜兼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最艱難的時刻、最堅韌的努力,往往會帶來成長的力量。

  2021年,上海把駐場演出作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助力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感嘆:“去年,我們歌舞團有兩部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朱鹮》成為駐場演出,從一開始舉步維艱,到現在演出了90多場,很不容易,更收獲良多……”

  “電波”和“朱鹮”是風靡全國的上海舞臺原創精品,但在疫情重壓下開啟“駐場模式”,依然給上海歌舞團這名“市場優等生”帶來了新挑戰。

  迎難而上、自我超越——經過不懈努力,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半年內完成84場演出,票房達3452萬元。陳飛華發現,為駐場演出而招募的50多名年輕演員當中,有20多位都想報考歌舞團留下來,勢頭很猛!

  “這就是上海文藝精品駐場演出的示范效應。上海正在給全國青年文藝人才提供一個追夢之地。”陳飛華説,1月11日上海歌舞團面向全國招募新演員,已收到近200位專業舞者報名。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電波”磨礪而熠熠生輝的舞者朱潔靜,也已走上歌舞團副團長的崗位。出人出作品,這其中的人才接力、藝術傳承,亦構成了上海文藝的又一個“樣本”。

  知難而上、守正創新——上海京昆藝術中心的“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經過多年耕耘、近悅遠來,已成為集聚國內戲曲創新力量的中心舞臺;上海京劇團的“青春跑道”堅持了10年,以夯實京劇人才金字塔的理念,為京劇藝術培養了一大批青春飛揚的頂尖人才,將寂寞跑道變成了“星光大道”……

  圖為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海報。

  圖為上京“青春跑道”十周年演出。資料圖片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經過疫情壓力淬煉,上海國有文藝院團又將挑起重擔。據悉,對標亞洲演藝之都建設,進一步做強演藝“碼頭”“源頭”,從舉辦大型演出滿足觀眾觀演需求、加快推進演藝大世界建設、助力五個新城發展等維度著手,未來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每年將至少完成各類演出8700場,比2021年的6865場又要有大幅增長!可以預期,隨著2022年演出月歷“打開”,上海這座城市隨處都會洋溢著愛與希望的藝術之光,驅散疫情帶來的灰暗陰霾……

  資料圖片

  上海,全城有戲。“有戲”,源自有愛有夢,亦是上海厚積薄發、應對從容的軟實力!正加快建成更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召喚著更多文藝追夢人,勇攀高峰、日夜兼程。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3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