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營造人才生態,形成引才聚才“強磁場”
綜合國力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在上海,人才總量達675萬人。其中,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超31萬張,佔全國的1/4。對上海而言,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
昨天下午,上海市人才工作會議召開。當下的上海,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努力打造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戰略支點。為此,上海不僅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還將率先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從宜居、宜業到宜創,構建起一整套人才生態體系,由此形成引才聚才“強磁場”。同時,還要完善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讓“塔頂更尖、塔體更強、塔基更厚”,讓上海成為天下英才的築夢之地、逐夢之城、圓夢之都。
新載體 新&&
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撐
“社會進步最根本的表現是生産方式的變革,其推動力是科學技術,靠的是‘聰明的大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餘興安這樣注解人才對於科技創新的意義。他特別談及“戰略科學家”這一重要概念——“他們的影響力不僅在中國,更在全世界範圍內。”
無疑,在揭榜眾多重點“改革任務單”的上海,吸引集聚這樣的重量級人才是重中之重。為此,首先是要建設完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孵化&&,形成引才聚才“強磁場”,加快營造更優質的人才生態。
在張江科學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加快建設,覆蓋光子、生命科學、海洋、能源等領域。其中,在用在建大科學設施達14個,居全國首位,設施投資額、建設進度均全國領先。
不止於單一&&建設,上海還持續厘清捋順體制機制,推動科技資源共享互通。最近,《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修訂)》表決通過,明確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施信息互通機制。《規定》修訂後,既讓科研人員免去苦等設施之困,也讓更多中小企業敢於向産業鏈中高端創新突破。
科學儀器設施外,更多新載體着眼持續完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張江留學人員創業園、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國家級知識産權保護中心……這些新&&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撐、滿足人才多樣需求。
大視野 大格局
謀劃好“海聚英才”大文章
眼下,中國正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為國攬才、為國蓄才”為重要擔當,上海作為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將以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以更寬廣視野謀劃好“海聚英才”大文章。
在浦東新區“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建設中,上海將率先實行更開放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在外籍人才工作許可、永久居留、薪酬購付匯等方面推出一批先行先試舉措,着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閔行區申昆路2377號,一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初具雛形。多方合力下,虹橋國際商務人才港步入實體化運作期,吸引集聚全球創新創業人才。這裡主打的是“鏈式服務”,借由資源聯動共享,打破創業者從理論到實踐的種種桎梏。以技術交易為例,借助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閔行區已引進麻省理工學院區域創新中心等34家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累計培育技術轉移專業人才513人。
人才工作中,上海始終堅持大視野、大格局,在更好地服務全國中發展自己、在面向世界中博採眾長。
松江區的一組數字格外亮眼。自啟動建設G60科創走廊以來,松江已累計引進緊缺急需人才2萬多名,人才總量達31萬名。今年上半年,該區人才引進同比增長144%。
人才近悅遠來,G60科創走廊圍繞産業鏈布局人才鏈,建強人才鏈賦能産業鏈。特別是,緊貼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需求,積極促進高端人才和“6+X”産業集群頭部産業“聯姻”,由此加強産業鏈引才、重大項目育才等,以一流産業集群催生一流人才集群。
新思考 新手勢
特殊突破實現宜居宜業宜創
一個年輕人將未來安放在一座城,意味着他的工作、生活、理想、熱情乃至鄉愁都託付給了這裡。上海,要為各路英才創造更宜居、宜業、宜創的環境。這樣,這座城市才能成為創新策源地,才能創造新奇蹟。
不久前,青橙獎名單公布,一批青年科學家嶄露頭角。當被問及打算將獎金作何用途時,答案“五花八門”。有人想獎勵學生,有人考慮支付房子首付,還有人想多租點實驗室。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讓人才工作更強調“適配性”。這意味着,我們不能簡單遵循常規,而要有特殊突破。
寸土寸金的長寧區,一幢人才公寓火“出圈”。居住於此的各路英才,推開窗門可見蔦屋書店。在網紅地標上生·新所建人才公寓,這還是該區首次在知名地標區域調整工業用地性質。令人艷羨的不只有“好風光”,更包括各類便捷的服務。譬如,虹橋人才薈人才服務站點等。全區層面,類似站點共有36個,將人才服務中心業務受理“工作&”延伸至社區“辦公&”,這是該區推進人才業務“門口就辦”“就近好辦”的重要舉措。
特殊突破不僅體現在政策創設,還包括城市規劃的新思考、新手勢。北京大學科技園執行副總裁王國成,曾實地調研全球多個創新集聚區,深感校區、園區、街區、社區互融發展的重要。試想這樣一幅畫面,“走進一幢樓宇,既有創業團隊、辦公空間,還有高校社團”。在這一創新複合業態裏,靈感火花更易碰撞迸發。在他看來,擁有大量高校資源的楊浦區、寶山區有望率先探索。(記者 王嘉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