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的“上海樣本”:將“人民至上”刻進城市肌理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1月24日電(記者 姜微、何欣榮、鄭鈞天)颯颯江風中,蘆葦泛白,荻花搖曳。昔日的倉庫變身“網紅”打卡點,昔日的制皂廠變成“皂”夢空間。初冬之際的上海楊浦濱江,洋溢着別樣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楊浦濱江考察時,對上海的城市發展深情寄語。在持續推進的基礎上,2020年6月上海專門召開市委全會,通過貫徹落實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意見》。
兩年來,上海做了什麼?取得了哪些經驗?還將如何發力?總結過去、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日召開人民城市建設座談會。通過將這一重要理念融入思想、付諸行動,一幅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畫卷,呈現在世界面前。
回答一個根本問題:依靠誰、為了誰

人民城市建設座談會在滬召開。
最近召開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人民至上”作為黨的百年奮鬥的寶貴歷史經驗。建設人民城市,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直接體現。
從“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總書記的重要思想一以貫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總書記兩年前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集中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是上海城市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實踐。
“學習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後,規劃學界普遍感觸很深、收穫很大。”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帆説,規劃資源系統提出,要把“人民性”作為上海規劃工作之魂。“比如,大力推動舊區改造,按照‘一地一策’逐項解決歷史舊賬。再比如,堅持開門辦規劃,讓老百姓共商社區需求、共建社區家園。”
上海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的樂山路上,曾有一塊雜草叢生的空地,常被私堆建築垃圾。街道整治之後,這塊清理出來的空地用來幹什麼,居民議論開了。老年人想設健身點、上班族要增加停車位、阿姨們建議用來跳廣場舞,幾方拉開陣仗、互不相讓。最後,街道邀請樓組長、居民代表現場商議,決定設一個集中晾曬點,並取名“樂來曬”。現在,這個“樂來曬”除了晾衣,還成了社區議事廳,居民笑稱“樂來曬”為“老來賽”。
“只有尊重群眾意願,才能形成‘最大公約數’。只有先讓群眾‘點菜’,才能贏得群眾‘點讚’。” 徐家匯街道黨工委書記萬小嵐説。
凝練一個目標願景:“五個人人”引發共鳴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講話。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管總”的思想、“點睛”的論斷。為更好彰顯這一重要理念的感召力、凝聚力,2020年年中舉行的上海市委全會,提出了“五個人人”的目標願景。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五個人人”剛一提出,就在社會上引發廣泛共鳴。
“五個人人”為何引發共鳴?因為它説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體現了受益群體的全覆蓋、需求回應的全方位、城市發展的全參與。“簡而言之,這是新時代上海建設人民城市的宣言書。”復旦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劉建軍認為。
今天的上海,朝氣蓬勃、流光溢彩,置於全球看也在翹楚之列。建設人民城市,意味着上海發展創造的機會、帶來的福祉,不是被少數人享有、部分人享有,而是為了全體人民。
以住房這一基本民生為例,上海最新提出,“十四五”期間,計劃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間)以上,達到同期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40%以上。相關實施意見還特別提到,這些保障性租賃房的申請對象不限戶籍、不設收入線,租金在市場水平的九折以下,後續調價年漲幅最高不超過5%。
“上海將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既幫助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問題,又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一線勞動者提供‘一間房’和‘一張床’的供應。”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凱&&。
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上海立足、發展、出彩,在這裡築夢、追夢、圓夢,正是“五個人人”的魅力所在。從“五個人人”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城市發展與自己是息息相關的,進而對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産生共識、共情、共鳴。
把握一系列本質要求:“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寸土寸金之地,世博文化公園開門在即。
黃浦江東岸,總規模約200萬平方米的世博文化公園建設施工已進入衝刺階段。除了標誌性的“雙子山”景觀,園內還設有大歌劇院、溫室花園、國際馬術中心等休閒好去處,建成後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沿江公園。
濱江寸土寸金之地,近2平方公里的超大面積,有人估算,市場價值超過1000億元。然而,上海的選擇不是蓋商務樓、搞大開發,而是用來建設公園綠地,讓市民游客得以走進、休憩。按照劉建軍的看法,貫通後的上海“一江一河”岸線,可以説是世界範圍內最“豪華”的公共空間之一。
上海這一舉措,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在李強看來,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需要把握充分體現本質性、指向性的實踐要求,深刻認識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人本價值、生命體徵、戰略使命、精神品格、主體力量。
從根本屬性來説,上海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市,不是國外城市的再版、翻版,而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城市建設的新版。“上海的城市建設可以借鑒西方經驗,但不能全盤照搬。要堅定方向和自信,讓中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從人本價值來説,就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對城市的期盼,從過去的修路架橋、菜籃子米袋子,轉變為更多的公共空間、更美的生態環境。呼應這種需求,上海把一些經濟價值極高的土地用來建設公園綠地、健身場所、文化空間。黃浦江畔“跑族”雲集、蘇州河上賽艇翻飛,上海在“一江一河”建設中不斷給群眾提供更優的公共服務。
“不能簡單算小賬、經濟賬,要多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民心賬、算綜合賬。”對人本價值的注重,已成為上海全市上下的行動自覺。
從主體力量來説,上海堅持激發市民的主人翁意識。城市的發展沒有局外人、旁觀者,關鍵是讓大家能夠有序參與進來。
從遍佈全市的基層立法&&點,到創設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讓上海更加精彩。“我們要主動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斷把群眾的‘想法’變成工作的‘辦法’,把群眾的‘金點子’變成發展的‘金鑰匙’。”上海楊浦區委書記謝堅鋼説。
辦好每一項民心工程:發揚“螺螄殼裏做道場”精神

武康大樓成“建築可閱讀”代表作。
今年1月至10月,上海全市已完成加裝電梯1002&,正在施工1504&,提前完成1000&的年度目標。在不少街鎮,加梯工作從單個門洞向“整小區”“整居委”推進。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在建設人民城市的過程中,上海圍繞養老服務、幼兒托育、舊區改造等,集中推出16項“民心工程”。李強指出:“要以實施民心工程為重要突破口,讓群眾感受到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暖意、愜意、詩意。”
辦好每一項民心工程,首先要聚焦群眾的煩心事。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針對一些老大難,動真感情、下真功夫,不能光作“技術判斷”,而要作“價值判斷”。對群眾有利的事情,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
過去,上海流行一句俗語,叫“螺螄殼裏做道場”,形容利用狹窄的場地、簡陋的條件做成精妙複雜的事情。在推進民生工程的過程中,這種精神被進一步發揚光大。
針對非舊改地塊的“拎馬桶”問題,很多區域推行“一平米衞生間”,幫居民圓了用上抽水馬桶的夢想;一些社區利用閒置的邊角料空間,打造“一平米小菜園”,讓居民有了“農夫、山泉、有點田”的田園體驗;不少街區深入挖潛、見縫插綠,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為城市增添了呼吸孔,也為市民創造了好去處……
既要滿懷真情、多動腦筋,又要注重高品質、增強體驗度。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築武康大樓,原來周邊密布電車線和電線桿,讓人“拿得起相機、按不下快門”。經過架空線入地整治和“中藥調理”式修繕,成為城市文藝新地標。上海黨代會報告提出的“街區可漫步、建築可閱讀、公園宜休憩”,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構建一整套治理體系: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理”

上海上線國內首個“城市運行數字體徵系統”。
常住人口超2400萬、市場主體270多萬、軌道交通運營里程700多公里、電梯24萬餘&……超大城市作為複雜巨系統,治理起來本身是世界性難題,上海面臨的挑戰更甚。李強&&:“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需要深化對城市治理帶有規律性、系統性的認知和把握。”
超大城市治理有哪些規律?首先要認識到,城市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系統治理、科學治理”。順應這種規律,上海近年來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以兩張網建設將城市的服務體系與管理體系融為一體。
秉承讓市民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的理念,上海“一網通辦”已接入近3400項服務事項,累計辦件量約1.7億件。歸集各種電子證照超過600類,總數突破1.5億張。上海“一網統管”通過遍佈全城的傳感器、攝像頭,將氣象、交通、安全等八大方面、430多類、1萬多項指標納入其中,實時感知城市生命體徵,努力實現“治未病”“防未然”。
游人如織的田子坊,是上海備受歡迎的打卡地。游客愛她的光鮮文藝,居民愛她的煙火氣息,管理人員看到的卻是可能存在的種種安全隱患。通過接入各種煙感設備、客流眼,田子坊成為上海實施數字治理的最新應用場景之一。
“未來,上海還將迭代升級‘城市運行數字體徵系統’,出具更加精準的‘城市體檢報告’,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麗説。
城市治理還必須更好實現重心下移。在上海浦東新區,看病、助餐、養老這些百姓常用的服務和資源,在家門口都可以搞定。通過資源下沉,浦東的“家門口”服務菜單不斷“上新”。比如村衞生室的藥品,就從原來的約150種增配至現在的300余種,增長約100%。
強化制度供給也是城市治理的應有之義。抓有形的項目、平台、載體,各級政府往往得心應手。上海提出,要在制度供給持續發力,進一步完善“1+N”的制度政策體系。
人人為之嚮往,人人起而行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屬於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打造人民城市建設的“上海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