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數字和身體運動打開認知世界“通道”

2021年11月19日 08:28:20 來源: 解放日報

舞者們下身限定,上身即興,隨機舞動。 本報資料

  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在北京創立了一家全職現代舞團,這便是最初的陶身體劇場。成立十多年來,陶身體劇場憑藉獨特的創作形式與理念,席捲了四十多個國家、百餘個不同的藝術節,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現代舞團之一。

  在此之前,陶身體劇場曾多次受邀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演“數位系列”作品《4》《5》《6》《7》《8》《9》《10》,展現了簡潔卻又充滿想象力的表演。11月19日至20日,陶身體劇場將帶着第11部“數位系列”作品《11》再度回歸文化廣場,用全新的視角與觀眾一起探索身體的美好與生命的意義。

  陶冶受東方思想 啟發,結合個人舞蹈風格,首創了“圓運動體系”,創作出“數位系列”作品《重3》《2》《4》《5》《6》《7》《8》《9》《12》《10》《11》——這些編號並非簡單的數字排列,而是展現了數字形態與身體運動之間的微妙&&。陶冶有意刪除了許多可能引發觀眾做出反應的情感元素,使作品得到更多元的發展及延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陶身體劇場不僅顛覆了中國人對現代舞的界定,更顛覆了西方社會對中國舞的認知。陶冶曾在採訪中&&,舞蹈對他來説是一個特別好的通道,讓他去認知這個世界,它是一個思辨、提問和回應的過程。中國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曾評價:“陶冶的作品是二十一世紀之舞,令人讚嘆、引人思索。我夢想可以編出這樣的舞作,同時知道自己辦不到。”

  此次來滬演出的《11》,是陶冶“數位系列”作品中時長最長的一部,約為60分鐘。以陶身體劇場的運動強度,超過30分鐘就是極大的挑戰。而這一次,陶冶通過段落推進和即興表演的方式,嘗試突破極限。《11》的創想如同字符上的對稱,兩個1相互獨立,又彼此對應。

  在這一作品中,舞者們被設定遵守一個既受限制又開放的規則:下身限定,上身即興。他們將在各自獨立的路徑上左右往返。下半身的走向、步伐,乃至胯骨轉動的幅度、膝蓋朝向的方位,都經過嚴謹的編排;而上半身,從脊柱延展到肩、肘、腕、頭部,舞者可以根據每一個當下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隨機舞動。

  2016年,陶身體劇場的《4》《5》首次登上文化廣場的舞&後,“數位系列”作品幾乎每年都會來到這裡。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元洪説,將“數位系列”作品完整地呈現給觀眾,是對陶身體劇場的舞蹈理念和品牌追求的認同。在多年的合作中,文化廣場也逐漸培育了一批陶身體劇場的垂直觀眾,儘管受眾數量有限,但黏度很高。(記者 吳桐)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1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