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身邊的新職業,有你熟悉的嗎?
消費升級、産業轉型和互聯網浪潮之下,大量新職業撲面而來,迅速滲透並深刻改變着當下的生産與生活。今年3月,人社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正式發布包括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調飲師等在內的18個新職業。除此之外,記者還發現了一些身邊的新職業人群,走近他們的工作日常,可洞察需求、感受變化、透視趨勢。
劇本殺DM:
被視作“游戲靈魂” 決定着整場體驗度
猛地推開房門,栗子在其他人略有不解的目光下落座,一臉冷意地緩緩説道:“現在,我是你們的新房客。生活物資倉庫的鑰匙在我手上,如果你們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做一個選擇……”
別慌,這不是真實的“飢餓游戲”,而是劇本殺裏的一幕。這是在年輕人中興起的線下娛樂活動,玩家根據拿到的劇本進行角色扮演、燒腦推理、情感演繹等,在幾小時內體驗一段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栗子,便是被視作“游戲靈魂”的DM(Dungeon Master,即劇本殺主持人)。在每一場游戲中,他們開着“上帝視角”,引導游戲進程,掌控全局,直接決定了玩家整場的體驗度。
“劇本的質量決定游戲的下限,DM則決定了玩家體驗的上限。”這是業內流傳的一句話。DM,這個看似要求不高的職業,其實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
就拿游戲“扶車”(主持人給予提示輔助)來説,優秀的DM足以做到潤物細無聲。一聲咳嗽、一段即興表演,或者是一語雙關,都能在關鍵時刻引導玩家,自然地將游戲向前推進。
“好的DM,要對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劇本殺店主藍舟很看重這一點。在他看來,劇本殺從劇本落於實際,離不開DM的琢磨和再創造。“包括如何推進劇情不生硬、哪些地方可以加入道具和演繹、怎麼控燈更有氛圍感等,都能讓劇本表現更豐滿。”
玩家大福對DM洋洋在一個劇本裏扮演的金主角色記憶猶新。“他説話慢條斯理,時常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玩家言語挑釁,他的語氣會一下子變冷並且回擊,讓人不敢再挑戰他的權威。”大福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印象深刻的段落,大多來自洋洋的自創。
有時,DM不只是錦上添花,還能將原本普通的劇本打造成“爆款”。DM貓貓和同事在保留《風九娘》原作骨架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修改後的本子再推出後,銷量翻了十倍。
作為連接玩家、店家以及劇本的紐帶,好的DM是一家門店的核心資源。不過,目前行業內仍以兼職為主,且流動性較大。
“有的DM只是按部就班讀主持人手冊,程式化地走流程。有的因為店內人手不足,兩個本雙開,導致我們在推理關鍵點需要引導時找不到人。”在玩家默默遇到過的DM裏,半數以上讓她體驗不佳。
市面上好的DM稀少,是不少玩家的真實感受。在京滬穗等一線城市,全職DM的月薪在4000元至1萬元之間不等。兼職人員大多按照小時結算,每小時收入在20至60元之間。“優秀的DM每個月能拿到一萬元以上,頭部的店家也會開出高於行業水平的酬勞吸納人才。普遍來看,DM平均月薪在5000至6000元左右。”DM阿青説,目前這一行的時間成本和薪資收入並不匹配,就看喜不喜歡、有沒有熱情堅持下去。
從趨勢來看,行業正經歷從粗放型向精細化方向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城限本和獨家本走高端精品路線,DM扶車、演繹的能力,都比原來要高得多。業內人士指出,DM與網紅有相似之處,在劇本殺這個圈子裏,具備動員粉絲的能力,對私域流量有影響力,個人也有機會形成IP的DM,會成為劇本殺領域的意見領袖。
調飲師:
不止拷貝複製配方 傾聽回應市場聲音
上榜新職業的“調飲師”,官方定義為“對茶葉、水果、奶及其製品等原輔料通過色彩搭配、造型和營養成分配比等完成口味多元化調製飲品的人員”。對此,調飲師、光明悠焙水吧條線主管余鴻卻笑了:“好的調飲師絕不是拷貝複製。”
余鴻工作門店的菜單上有20多種飲料。“熟悉每款茶飲的配方表是基本功。”小夥子説,能背出配方還不夠,提高工作效率同樣重要。比如,50克果醬最初要稱重後調配,為了應對大客流,余鴻和同伴找到一種小勺子,平平一勺果醬正好25克,兩勺就是50克,準確又高效。
在外人看來,調飲師還要體力——不少品牌在宣傳“爆打檸檬”等飲料時説,每次調製要爆打檸檬40次以上。余鴻搖搖頭;“做的時候不會數次數,最終衡量的是口味。”他現場演示:將香水檸檬與冰塊混合後,用棒子敲打,待冰塊變成冰霜、檸檬果肉絲絲入冰時,就差不多了,“檸檬皮有澀味,‘爆打’過度會導致澀味進入茶湯,影響口感”。這些訣竅,都要在實踐中觀察、摸索並優化。
隨着現制茶飲市場快速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整條産業鏈上都有供應商:茶飲設備、原材料、配方……但真有口碑的産品,仍舊“個性化”。余鴻舉例説,“珍珠奶茶”是現制茶飲店的保留節目,他們店裏的“黑糖波波”也屬於珍珠奶茶的範疇,賣得特別好。因為光明悠焙是在牛奶、奶油等原材料上有優勢,“原料上的差異,就是競爭力”。還有,把供應商提供的現制茶飲配方變成個性化産品,也是調飲師的重要課題。
很多人問,調飲師有沒有前途?余鴻説自己是最好的案例,他最初只是門店的普通服務員,收銀、打包;學做調飲後,很快成為調飲師;憑藉着勤動手、勤思考,又成為整個品牌的水吧條線主管。“我們直面下游消費者,又充分了解上游供應情況,是一份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余鴻覺得,身處服務業,只要願意傾聽並回應市場的聲音,就有機會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無人駕駛測試工程師:
搭建超10萬種場景 涵蓋各類交通要素
拿着鍵盤,盯着電腦屏幕,坐在汽車的副駕駛座位上行駛幾個小時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對王博文來説,這就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作為一名“無人駕駛測試工程師”,他就像一名考官,時刻關注着考生即車輛在無人駕駛狀態下的變化。這個職業的具體工作內容包括測試工具開發、實車運營測試和測試場景庫、測試用例集搭建等。
2020年,王博文研究生畢業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友道智途為智能重卡進行自動駕駛測試。一入職他就發現,僅有控制方面的相關背景根本無法勝任這份工作,還必須具有車輛工程、數據庫管理等相關知識背景,可以熟練運用C++等編程語言,以及會使用Linux操作系統。
“這些崗位要求有些我一開始就具備,有些就在工作中邊學邊幹。”正式上崗前,王博文跟着師傅奚浩晨在三類工作內容中熟悉了近半年,才開始單幹。
每天早晨8時30分,一天的測試工作從檢查智能重卡的智駕狀態開始。檢查完畢,王博文坐上智能重卡的副駕駛位,開啟面前的電腦屏幕,腿上擺上鍵盤,和駕駛位上的安全員一起,開始上路測試。近段時間,測試路線主要是從臨港物流園區穿過東海大橋到達洋山港,然後進行相關集裝箱裝卸測試。“一個來回至少要三四個小時。”
“上午看似坐了一趟車,實際上是採集了一路的數據,我們下午的工作就是對這些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並針對相關問題生成分析報告,交給算法工程師去改進。”談起工作體驗,王博文説:“我們每天都能碰到新問題,然後想辦法去解決它,這個過程很有意思。但作為自動駕駛車的‘出題人’和‘考官’,工作內容是事關安全的大事,感覺責任重大。”
當下,王博文和同事們正在攻克的測試級別接近於L5級,即車上沒有安全員(駕駛員)的自動駕駛測試。在開放道路上測試之前,他們首先需要在封閉測試區進行100%的場景覆蓋測試。“目前,我們搭建的場景庫已超過10萬種,涵蓋了當前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交通要素。”
雖然團隊已搭建超10萬種場景,但王博文認為,搭建場景依舊是這份工作最大的挑戰,此外自動駕駛測試還得把失效預案想在前頭。“就是萬一自動駕駛功能不行了怎麼補救的問題。”王博文介紹,其所在團隊想到的策略是進行“失效降級”,即在無安全員跟車情況下如果自動駕駛失效,要保證車輛可以安全停車。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安全行駛,王博文所在團隊還合力開發了遠程駕駛脫困模式。
社區園藝師:
植物有了專門醫生 幾乎秒開診療方案
一個午後,70歲的謝茂辛推開胡橋老街122號的門,徑直走到一位發育畸形的“病人”面前,略作觀察,便掏出剪刀動起了手術。一旁聞風而來的居民認真看著,不時點頭或小聲議論。這是上海首批社區園藝師上門為居民提供服務的現場。他們還被居民親切地稱作“醫生”,專治老百姓家養植物的疑難雜症。
這似乎是一門前景美好的生意,但社區園藝師們卻搖搖頭,“老百姓目前的觀念和消費水平還不足以支撐這個市場,想當植物醫生可得三思”。
謝茂辛是奉賢區綠化管理所退休的“老法師”,受邀成為奉賢區首批社區園藝師。老謝坦言,這份新工作的強度不小,工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協助街鎮推進社區綠化自治、參與街鎮社區綠化的日常養護管理、參與討論社區綠化調整改造及養護作業方案、定期為居民提供指導和服務等。
還沒聊上幾句,老謝的手機就響了,有居民發來一段羅漢松的視頻,視頻裏的羅漢松病懨懨的,大部分的葉片呈現銹紅色。老謝開出了“藥方”:澆水。“羅漢松比較喜水,補水要勤。”謝茂辛還在電話裏提醒,讓居民給羅漢松換上排水良好、濕潤的砂土。
挂掉電話,謝茂辛給記者看了幾張圖片,是他最近接手的一位“病人”——奉城鎮河邊一棵桂花樹的“頭髮”黃了一半。來諮詢的居民説試了很多辦法都無濟於事。老謝説,他發現桂花樹入土的位置幾乎與一旁河道的水位持平,懷疑是颱風導致河道水位上升後,“上岸”的河水和樹穴蓄積的雨水泡爛了桂花樹根部。搶救後,桂花樹被重新種回原處,不同的是,地勢被抬高且與河道間多了一道水溝。
回到胡橋老街122號,居民楊月華三四十平方米的院子裏種了幾十種花草樹木,有些品種的名字她自己都叫不上來,老謝卻能如數家珍。楊月華指出的問題,老謝更是幾乎“秒開”診療方案。“這棵桔樹,蚜蟲搞壞的,去買點啶蟲咪噴一噴。”“三角梅長出那麼多交叉枝?花期結束後狠狠修一下。”“月季這麼小一個樁頭搞這麼大一個盆?換小盆,否則要悶壞的。”……
目前,奉賢、嘉定、靜安、金山、青浦、閔行等6個區已經實現一個街鎮至少一名社區園藝師的配置,其他區六成的街鎮也已配備了社區園藝師。
由於社區園藝師提供的絕大多數服務是公益的,社區居民熱情高漲,但社區園藝師目前的數量和精力有限,很難充分滿足這種需求。
為何不走市場化道路呢?上海神洲綠化實業有限公司分部副經理顧劍萍是閔行區浦錦街道選聘的首批社區園藝師之一,他坦言,首先老百姓觀念這關就過不了。
今年受兩次颱風的影響,閔行區一些小區的櫻花大量死傷,主要是因為根部泡水腐爛,但相比搶救、治療樹木,幾乎所有小區(居民同意且能動用資金的)最後都選擇了購買新苗。理由很簡單:搶救、治療的資金和時間成本高於購買新苗。
相對而言,只有居民因為家養的植物比較名貴,又或者有特別的情感,才可能成為“植物醫生”的客戶。但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消費需求還是集中在搶救和治療上,顧客與“植物醫生”目前還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市場供需關係。(記者 束涵 陳璽撼 任翀 張煜 李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