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服務殘障人士的健身房開到家門口

2021年11月04日 08:54:06 來源: 解放日報

    在器械上鍛煉了一小時左右,60歲的市民司馬先生停下來補水,他用右手擰開保溫杯蓋,喝了幾口,又擰上蓋子。在常人看來這個非常簡單的擰蓋子動作,讓曾經腦梗的司馬先生一度無力完成。近日,在徐匯區長橋街道智慧陽光康健苑,司馬先生對記者説:“我進行了一個月康復訓練後,才基本能完成擰蓋子動作。如果不是有家門口的免費運動康復點,我的手可能到現在啥也幹不了。”

    長橋街道的智慧陽光康健苑雖然僅50平方米,卻是全市首家實現體育數字化轉型、為殘障人士提供運動健身、功能康復、社交娛樂等服務的空間,在全國來説也是創新之舉。

    打造“15分鐘康復圈”試點

    53歲的沈女士是長橋街道居民,她從智慧陽光康健苑開張第一天就成為會員。記者看到,從進門開始,沈女士就進入智慧化管理程序。先進行人臉識別、量血壓,然後佩戴上用於運動監控的智能臂環。沈女士在健身教練的引導下,把輪椅推到微循環機上開始鍛煉。

    11歲時因高空墜樓致殘,沈女士已跟輪椅為伴四十多年,“我也想要健康,但是進不了健身房,就算去了也沒有適合的健身器材。現在家門口就有這樣的好去處,我是很開心的。”堅持一段時間鍛煉後,沈女士的睡眠改善了,腰圍也變小了。

    在智慧陽光康健苑,殘疾人可直接推着輪椅到無障礙全身垂直律動機上,通過鍛煉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全身有氧健身車、等速上推/下拉訓練機可加強四肢的力量鍛煉。

    據悉,長橋街道的殘障人士有近3000人,是目前殘障人士數量較密集的區域。殘障人士存在運動量嚴重不足的情況,導致健康狀況差、患病風險高、恢復效果慢。長橋街道作為區域試點街道,以“就近、便捷、綜合”為原則,在核心小區羅秀新村設立社區康復健身點——智慧陽光康健苑,連同周邊已建成的陽光之家、陽光心園、輔具服務社等,形成殘疾人康復的一體化服務。

    從今年5月開放到10月底,智慧陽光康健苑已經建立會員健康檔案130份,累計服務千餘人次。殘疾人群體通過康復訓練,身體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長橋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街道將在群眾綜合服務區域“鄰里匯”等開設更為便利的健身點,由此形成“以點成線,以線成網”的服務布局,方便小區殘疾人坐著輪椅15分鐘內到達開展康復訓練,打造“15分鐘康復圈”。

    提供精準數字化康復方案

    有數據顯示,在上海,近九成的殘障人士患有一種以上疾病,檢出率較高的疾病包括高血壓、脂肪肝、咽炎、痔瘡、肥胖等。殘障人士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現有的康復服務難以滿足殘障群體的需求,且專業運動康復資源稀缺、價格貴,缺乏專業場地和專人指導。徐匯區殘聯協同長橋街道、第三方企業尚體健康科技,以智慧化方式加強殘疾人康健“前、中、後”全鏈條管理和服務,為殘疾人提供體育健身科學指導和精準服務。

    尚體健康科技副總經理王亮介紹,運動前,通過“健康體適能、跌倒風險評估”測試儀器,利用先進的藍光技術捕捉健身殘疾人肢體信息,後&數據分析,形成專屬運動康復訓練方案;運動中,為每位殘疾人配備運動手環,實現數據實時更新,全程動態監控;運動後,出具一套鞏固訓練和飲食搭配干預方案,幫助殘疾人以科學、規範、系統方式鞏固康復成果。

    72歲的俞女士因為腦出血引起右側肢體偏癱,語言表達障礙,曾經在醫院康復鍛煉近半年。來到智慧陽光康健苑後,康復師為她進行身體評估,出具一個周期的運動方案。俞女士的身體情況一天天地在好轉,語言表達流暢了,手微微能動了,站立時更穩定。老伴説:“到這裡鍛煉比去醫院方便,之前在家裏照顧她時不敢離身,現在她站得更穩,我輕鬆了不少。”

    據悉,尚體健康科技聯合上海體育學院專家組建了專業的運動康復科研團隊,根據殘疾人專用體質監測標準,配備專業檢測及運動設備,實時監測鍛煉者運動時的機能指標,及時上傳數據分析其身體變化,並輔以專家建議,為殘障人士提供精準個性化的運動康復方案。

    康復師王林告訴記者,“殘疾人通過運動能預防一些併發癥、改善功能、減緩疾病進程,做好二次殘疾的預防,實現運動干預促進功能康復,提高他們的生活行為能力和生活品質。”

    完善殘疾人康復干預體系

    推動健康關口前移,科學運動是殘疾人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背景下,如何保障殘疾人平等享有公共體育服務的權益,引導幫助殘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會?依託社會力量,徐匯區殘聯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實”字上做文章,不斷完善社區殘疾人體育服務新模式。

    徐匯區殘聯負責人介紹,目前區內有殘疾人2.7萬餘人,其中肢體殘疾有9000餘人。區內不斷完善殘疾人體育健身的專屬定制和健康服務資源的融合共享。目前區內13個街鎮已經全覆蓋建成殘疾人體育健身點,殘疾人社區體育指導項目打通了“最後一公里”,通過專業指導、手語等志願者服務,掃清殘疾人走進體育健身點的障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今年,《上海市運動促進健康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發布,上海正在探索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智慧陽光康健苑為殘疾人提供適殘化運動環境、適殘化的健身設備、個性化運動方案及居家運動康復指導,探索解決殘疾人“去哪健身”和“科學健身”的難題。

    “體醫養融合”科學健身,正在成為趨勢。記者看到,在長橋街道的智慧陽光健康苑,已嵌入了適殘化健身設備。根據《上海市殘障人士健康狀況評估報告》顯示,後天獲得性因素是致殘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的組合因素,讓中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上老人新增殘疾的比例不斷攀升。智慧陽光康健苑作為可複製推廣的模式,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共體育服務的精準化服務,在社區打造殘疾人康復干預體系。(記者 秦東穎)

【糾錯】 [責任編輯: 嚴曦夢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8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