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升軟實力,要從細微之處做起
以“應對氣候變化 建設韌性城市”為主題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辦了一場關於文化的論壇,兩者有何關聯?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是其文化。專家指出,日益涌現的各類城市問題和挑戰,讓提升城市軟實力成為當務之急。
昨天舉行的“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世界城市日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軟實力是城市的實力之基、高階競爭、領先戰略。上海提升軟實力,不僅要具備全球視野,對標一流城市,也要從細微之處做起,增強城市的包容力。
一流城市無不追求軟實力建設
20世紀90年代,有一座歐洲城市為了適應後工業時代的經濟發展,率先提出“文化創意産業概念”,構建出內容豐富的文創産業體系,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文創産業對經濟和社會貢獻率均超過10%。同樣在歐洲,一座城市擁有1000多家美術館畫廊,1000多家書店,在文化氛圍浸潤下打造的國際時裝周,吸引全球各地名人名家奔赴至此,成為“全球時尚之都”。還有一座城市,形成了以百老匯演藝為核心的産業集群和圈層,擁有400余家劇場,每年演出超過4萬場次,成為全球演藝中心。而在“全球動漫之都”,全球頂尖創作人才和製作機構匯集於此,更衍生出吸引全球游客游覽的動漫旅游項目。
這四座城市分別是倫敦、巴黎、紐約和東京。“縱觀全球,我們可以發現,一流城市無不追求擴大城市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增強全球敘事能力,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
當國際競爭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軟實力的提升對一流城市更有迫切性。早在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提出了軟實力理論。這一理論的研究核心,是當國際競爭進入更高階段之後,“領先者”要如何持續保持“領先戰略”。
城市個性彰顯城市文化厚度
在一條道路上,小汽車行駛在寬闊的道路上。每條機動車道甚至可容納1.5輛小汽車寬度,而非機動車和行人被擠壓在一旁狹窄的慢行道上。“這條道路被評為2014年全球最危險的街道。”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説,街道景像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截面,怎麼理解人與車的關係,體現了這座城市的溫度,也體現了城市文化的包容性。
在劉岱宗看來,上海是中國街道品質最好的城市之一。比如毗鄰復旦大學的政通路,周邊老舊小區和老年人多,管理者圍繞周邊需求,開闢了不少休憩空間、袖珍廣場,成為城市微更新的經典案例。
“上海的豐富探索在全國獲得了很多點讚,展現了一定的城市軟實力,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系主任孫雲龍説。無論是在紐約、倫敦、巴黎還是柏林,歷史人物和故事被融入城市建築和空間裏,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就能和這些城市的人文歷史“邂逅”,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厚度和深度。“上海也有很多歷史人物和知名地區,比如,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就代表了一段激蕩的歷史歲月,有許多知名人士的故居。我們能不能讓歷史人物‘回到’他們曾經的居住空間,在空間中植入故事,讓人們在游覽空間時和文化進行鏈結?”
“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我們充分彰顯城市個性特質,進一步激活源頭。”方世忠説,上海具有獨特魅力的精神品格、人文傳承、資源稟賦,應該從最有資源的地方出發,塑造難以抗拒的城市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打造“最上海”的文化原創。(記者 戚穎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