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聚天下英才!上海為頂尖科學家搭建開放交流舞&

2021年11月01日 08:21:49 來源: 新華網

  “我此前到中國,坐著高鐵到處旅行,這個神奇的系統連接了人們,非常有前瞻性。”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裏·巴裏什説。

  “40年前我第一次到訪中國時,中國的科學研究剛開啟迅速發展,如今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們非常想與中國合作。”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朱爾斯·霍夫曼説

  130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以線上、線下方式參會,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共同指導的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如約而至。上海正為全世界科學家搭建開放交流的舞&。

  10月31日,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將全面啟動臨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區的規劃和建設,這是臨港面向未來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核心區域,承載着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使命。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副處長孫筱和介紹,國際創新協同區規劃面積約6.95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5.1萬人,分為科創研發總部灣、頂尖科學家社區、科技創新城園區3個片區,將打造成為“海內外創新人才會聚地、國際創新協同首選地、産城融合示範地、高品質生活共享地”。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傳遞出重要信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進行戰略布局。綜合考慮,可以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

  上海一直注重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依託國家實驗室、重點研發機構、大科學設施等平台載體,實施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體系、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制度。

2020年10月26日拍攝的上海光源(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丁汀 攝

  位於張江的同步輻射光源“鸚鵡螺”,2020年助力科學家了解新冠病毒微觀結構,打開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如今,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達14個,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的共享平台。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説,中國在過去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裏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現在需要中國科學家們更進一步,用想象力去開闢顛覆性的科研發展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科學家們通過卓有成效的開放合作,圍繞病毒研究、臨床診療、疫情防控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秘書長楊展濤説,危機面前,迫切需要匯聚人類智慧、探求科學的解決之道,迫切需要攜手合作、構建開放創新生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論壇設置的意義所在。

  多位頂尖科學家認為,國際交流合作需要邁向更縱深的領域。2018年“生命科學突破獎”獲得者唐·克利夫蘭説,科學家們需要和擁有不同專業知識的人進行合作,解決棘手的科研問題,“這類合作應是世界性的、跨邊界的”。(記者周琳、楊有宗)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8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