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通訊:路相通 心相通——記中蒙“南南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

2015年02月14日 17:04:1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烏蘭巴托2月14日電(記者王寧)蒙古國與中國陸地綿延相連4700余公里,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蒙古國的草原之路互聯、相通,中蒙兩國人民將共同登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攜手發展。兩國開展“南南合作”項目,也讓兩國人民心心相通。

    牛羊的“紫色糧田”

    每到收穫時節,無垠的大草原上會浮起紫色的花浪。在中國專家幫助下,當地牧民在草原上種了3000公頃紫花苜蓿,這種牧草蛋白質含量是普通牧草的5倍。蒙古國冬季雪災多發,畜牧業時常遭受嚴重損失。有了紫花苜蓿,牲畜就有了營養豐富的“乾糧”。南南合作專家吉爾格拉説:“作為青貯飼料,苜蓿能有效增強蒙古國畜牧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畜牧業是蒙古國傳統産業,受該國政府、民眾高度重視。中蒙“南南合作”二期中方項目專家組組長常海山&&,“南南合作”的實施兼顧蒙古國畜牧業發展規劃,中蒙兩國農業部門構建的合作平台也有助於雙方溝通畜牧業政策,真正實現互利。

    為了向當地技術人員和牧民傳授胚胎移植和畜種改良技術,中國專家劉長海可謂“能上能下”,既能在蒙古國農業部畜牧基因中心埋頭實驗,也能在牧民家裏睡地鋪。“如果技術推廣成功,在同一片草場上,以後一戶牧民的收入將是現在的6倍,”他説。

    “我與春天有約”

    蒙古國養蜂協會會長圖雅女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盼春天的到來。一個月前,圖雅去了一趟中國江西省,考察當地養蜂技術。她在江西上饒購買了4萬餘元人民幣的蜂具和蜂産品加工設備,“等到花開,我就能用上中國的養蜂技術和設備了”。

    養蜂是中蒙“南南合作”第二期項目新增內容,蒙古國全國蜂蜜年産量僅有50噸,蜜蜂繁育與蜂産品深加工都有較大提升空間。“希望兩年內能幫助蒙古國建立起繁育、加工、包裝一條完整的養蜂産業鏈,填補産業空白,”中國養蜂專家涂建強説。

    中蒙“南南合作”項目還服務於中國農業“走出去”戰略。首期“南南合作”就曾為中蒙農業企業牽線搭橋,已有6家中蒙企業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合同資金總額約合7000萬元人民幣。

    真心換真情

    萬鳥公司是蒙古國知名禽類養殖企業,該國市場上每三枚雞蛋中就有一枚是這家公司出産的。來自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禽類養殖專家吳鐸幫助萬鳥公司創建了生物化驗及飼料檢測實驗室,不僅能有效防治禽類疫病,還提高了肉、蛋産量。

    2011年起,吳鐸就開始向當地企業和養殖戶傳授自己的技術和經驗。雖不懂當地語言,但吳鐸對當地企業和養殖戶的真心實意讓他收穫了友誼與信任。當地朋友時常邀請他去做客,一起暢飲馬奶酒。幾年下來,他還跟朋友學會了演唱當地歌曲,“與當地人交往,是一個從相識到了解、從了解到信任的過程,”吳鐸説。

集成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3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