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海上絲路”申遺把脈
“一項文化遺産‘申遺’,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把控的難度之大有目共睹。但是,世界文化遺産也的確是當前最具影響力、最優質的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品牌。”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的肺腑之言,引發了參會學者們的共鳴。
廣西博物館館長吳偉峰舉例説,廣西曾有包括北海濕地在內的4個項目列入“申遺”預備名單,從省到市、到縣一級遺産地積極性都高,而過去沒有進入名單的,連縣級的黨委政府和搞文物的部門都在參與“運作”。
廣西省申遺辦負責人藍日勇道出了他的擔憂,“我們在申遺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領導談到世界遺産帶來的益處時感觸很多,但當走到了申遺具體步驟,要錢要人要物時,決心又縮了回去。”藍日勇認為,像海上絲路這樣的申遺項目,涉及多地區、多省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認定過程又不好把握,應當由國家文物局推動該項目,並由遺産地帶頭,進行定期研討和程序確認。
俄軍對多省聯合“申遺”所存在的難度也深有體會,“申遺過程非常漫長,且有複雜的程序化過程。”他以自己所在的甘肅為例,“一個申遺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專家至少要實地考察三次以上,凡是申遺景點範圍內的,帶有一點點現代人為痕跡的連廣場之類也全部要拆除,投入巨大,內部協調上又異常艱難,並且要‘排隊’逐年遞進。所以各地申遺,應該考慮到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建議應該多省份聯合組織力量,提前將所有遺址點再‘摸’一遍,盡量得到教科文組織專家直接指導然後再準備材料。”
浙江博物館館長陳浩認為,申遺工作都是通過點點滴滴的工作“聚沙成塔”,一方面要有宏觀的政府層面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地方文博部門必須要在研究、展覽、資料收集方面高度配合,推動申遺。
揚州過去並不在申遺預備名單之列,是後納入申遺名單的城市,揚州申遺辦副主任劉馬根在談到經驗時説,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建議要確定牽頭城市,並組建聯合申遺辦,建立聯合申遺機制。牽頭城市可以採取積極自願申報和各城市間推選的方式,最終由國家文物局來敲定。聯合申遺辦應在共同框架之下完善申遺文本的推進,組建專家組,召開學術研討,成為多省區城市共同申遺的橋梁。
為了避免出現敏感的爭議問題,劉馬根、杜曉帆等專家均建議海上絲路申遺“分段進行”。劉馬根建議,海上絲綢之路先申報中國段,避免出現申報中的難題,先避開有不同宗教和不同人文背景的複雜的國際合作,海上絲路沿線省區城市的共識較為容易達成。當然,各省區也急需對目前選入申遺的遺址點和潛在遺址點進行深入發掘,豐富申遺內容,補充現有文本中的遺産方面的不足。“比如南海段還沒有進入名單,毫無疑問應該進入。”(記者 杜穎)